文档详情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桃李杏病虫害识别诊断与防治 桃李杏病虫害识别诊断与防治.ppt

发布:2020-10-14约6.15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病原 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 ],属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 (3)发病规律 越冬:以子囊孢子和厚壁芽孢子在芽鳞片上、鳞片缝隙或枝干病皮中越冬或越夏 传播:借风雨昆虫传播 侵染:翌春孢子萌发,从叶片表皮或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叶片展开以前多从叶背侵入,展开后从叶面侵入。 发病条件: 低温多湿利于发病 一般江河沿岸、湖畔及低洼潮湿地发病重 实生苗桃树比芽接桃树易发病 中、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 (4)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 清除菌源 药剂防治 从桃芽开始膨大到露红期喷药保护, 1:1:100波尔多液或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悬浮剂 400~500倍液喷雾 4~5Be′石硫合剂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学名: Lyonetia clerkella Linnaeus 别名:桃线潜蛾,简称桃潜蛾 分类:鳞翅目潜叶蛾科 寄主:主要危害桃,也危害杏、李、樱桃等。 危害特点:被害植物叶片上形成较细的弯曲虫道,受害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 地理分布:国内桃栽培区分布普遍。 1.桃潜叶蛾 落叶 弯曲虫道 (1)形态特征 夏型成虫银白色 冬型成虫黄褐色 茧 幼虫 蛹 (2)发生规律 北方1年发生5~7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石块下和翘皮下等处越冬。 越冬成虫在桃芽萌发后开始出蛰,展叶后开始产卵,卵散产于叶背表皮内,叶表形成微隆起的小卵包。幼虫潜食为害成弯曲隧道,粪便排在其中,被害叶内常有数头幼虫为害,致使叶片枯黄而脱落。 幼虫老熟后脱叶,吐丝下垂,多在叶背吐丝搭架结茧,在茧内化蛹。5月出现第一代成虫,发生比较整齐,以后大约每月发生1代,但世代重叠。7-8月是危害盛期,10月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 (3)防治措施 减少越冬虫源 诱杀成虫 生长季用性诱剂诱杀 药剂防治 在5-6月成虫高峰期用药。 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 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 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 5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学名: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别名:桃蛀野螟、桃斑螟、桃蠢螟、豹纹斑螟等 分类:鳞翅目螟蛾科 寄主:桃、李、杏、樱桃、梅、山楂、苹果、梨、石榴、柿、栗、柑橘、枇杷、龙眼、荔枝、芒果、菠萝、高粱、玉 米、向日葵等。 危害特点:初孵幼虫先于果梗、果蒂基部,花芽内吐丝蛀食。 地理分布: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2.桃蛀螟 桃果实被害状 (1)形态特征 幼虫 蛹和茧 (2)发生规律 北方1年2~3代,长江流域4~5代,均以老熟幼虫于粗皮缝中、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残株内结茧越冬。 北方4月下旬至5月化蛹,蛹期20~30d。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1代卵盛期),6月下旬为1代幼虫为害盛期;第1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上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第2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 武昌各代成虫盛发期:越冬代5月中下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8月上中旬,第3代9月上中旬,第4代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世代重叠严重。卵期7~8d,非越冬幼虫期20~30d,1、2代蛹期10d左右。 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和糖酒醋液趋性较强,喜食花蜜和吸食成熟的葡萄、桃的果汁。喜于枝叶茂密处的果上或果实相互紧靠处产卵,每果2~3粒,多者20余粒。每雌可产卵数十粒。产卵前期3d,成虫寿命10d。 初孵幼虫先于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脱皮后从果梗基部蛀入果心,食害嫩仁、果肉,一般1果内有1~2头,多者8~9头。有转果习性,老熟后于果内、果间、果台等处结茧化蛹。 第1代卵主要产在桃、杏等核果类果树上,早熟品种落卵较多。第2~3代卵多产于梨、柿、栗、石榴和农作物上,幼虫为害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寻找适当处所结茧越冬。 (3)防治措施 人工防治 越冬幼虫化蛹前处理寄主植物的残体; 刮除老翘皮;生长季及时摘虫果、清理落果; 幼虫越冬前用树干束草诱集; 设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成虫; 成虫产卵前进行果实套袋。 药剂防治 应在卵盛期至孵化初期施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