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研组活动记录2014nian.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 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活动时间 2014年1月10日 活动地点 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 全体化学教师 主 持 人 马良 记 录 人 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理论学习、钻研与借鉴,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运用自己的眼光来筛选。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大面积研究我校学生化学素质,了解其特长与发展方向,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个案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方法。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认真探索、总结。建立各自研究课型的教学模式,运用方案设计、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结题报告、活动记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和交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兄弟学校的经验,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与其他没有进行课题研究的学校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
活动效果:
活动效果较好。
化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 马良 参加对象 全体化学教师 时间 2014年3月11日 活动内容 学习相关理论 地点 小会议室
活动
过程
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的有效整合。
在学中做,研中做,反思中做。研究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学生能力提高相结合。
1.进行备课改革尝试,探索学科渗透性原则。
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学校活动中度过的,以各学科课堂教育教学为主阵地是课改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首先在教师备课上进行了渗透性原则的尝试:即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媒体优化探究式学习的环境。
围绕课堂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学生原有和通过预习可能生成的信息资源。备课前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知识拓展以支撑。设计“教师”和“学生”两条线索的各环节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中:
A.教师在每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至少有5分钟,给予学生信息素养方法的指导,知识的拓展以时间保证。
B.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素养的表率。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机地引进新的理念、新信息、新知识等,引领学生向课外延伸。
C.注重教学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每周认真做好一至两篇教学后记,为总结教科研工作做好第一手资料积累工作。
据此目标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一课三研讨活动。如九年级物理教师上了《欧姆定律》,都充分体现了师生信息资源的运用和教师适时的信息素养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发展提供了范例。评课中我们注重了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多向合作学习活动中的研究。教师在学生信息处理过程中是如何加以指导,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收获的。 活动
效果
我们通过研究探讨,达成共识:学生信息素养的生成,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以课堂教学目标为驱动源,指导学生收集、处理相关信息,课堂是他们信息汇聚、加工处理、产生新信息的最佳场所。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更好完成,有利于学生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是否学会——自学能力的逐步生成。目前我们已将以上三点作为教学常规,在化学学科加以落实和推广。
化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 马良 参加对象 全体化学教师 时间 2014年4月15日 活动内容 学习相关理论 地点 小会议室 活
动
过
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一、留心观察生活,善于收集信息。
初中化学中的许多概念与规律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联系教学实际,经常设计一些信息不全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从生活中收集信息,能使他们养成自觉收集信息的习惯。
第二、设计开放练习,合理选择信息丰富学生自己的信息量。
第三、解决实际问题,正确处理信息。
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四、开展实践活动,综合运用信息。
获取信息是手段,不是目的。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物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环境资源。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视野开阔,思路广博。我校目前已建成校园网,真正达到了班班通,实现了智慧资源与信息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协同发展,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环境资源,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的了解。 活动
效果 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