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考教案1.doc
PAGE1/NUMPAGES1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考教案
【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分析武昌起义后异常复杂的形势,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资料研读
情景重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旨在防止独裁,维护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制,体现了革命党人的宪政意识与良苦用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地位和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权在民”原则
比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中外比较
资料研读
问题探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体现了主权在民、民为邦本的原则,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基本目的。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重点讲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应引导学生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二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重点掌握的重要概念包括: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主权在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大范围考查的同时,应注意让他们理清本单元三个重要文献间的渊源关系。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其他信息,比如导言、“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图、表等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把握史料和各种信息的内容和主旨,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如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片段等,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可以通过复习提问武昌起义前后的基本史实入手,然后过渡到组织大纲制定和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的话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1.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
资料引入:播放有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视片段。
结论:近代以来,我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次,从维护封建统治到建立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是中国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欣赏影片感慨中国近代化艰辛历程的的同时,对《临时约法》的民主性和革命性产生好奇心。
通过展示和介绍,将学生引入情境。
2.《临时约法》的制定背景
资料引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家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问题设计:阅读课文,分析《临时约法》的制定背景有哪些?
阅读课本,思考总结,得出结论:1)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2)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
3)时代背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颁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学会从课本和材料中提炼信息,为后面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基础。
3.《临时约法》的内容
问题设计:
1)阅读课文,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指出《临时约法》的“约”的第一个内涵是“约定”,即与国民的约定: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2)陈旭麓先生在论及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时有这样的结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请思考:这种变化在《临时约法》当中有何具体体现?换句话说,《临时约法》从哪些方面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
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宪法,使鸦片战争以来人们为民主奋斗了七十多年的成果以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将中国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推向了一个依照宪法实施民主共和的新阶段,应该说在中国法制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最高峰。
阅读课本,思考总结。
1)在课本中找到相关依据。
2)主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