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鱼我所欲也》,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围绕文言文阅读展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如文言文的特点、句式、词汇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让学生体会儒家思想中“仁义”观念的价值。
2.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通过赏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并学习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常用词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等。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段落。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阅读感到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而部分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通过朗读来理解文言文,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鱼我所欲也》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阅读理解困难;二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三是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外,学生在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时,可能难以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文言文原文、译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资料、文言文朗读音频、文言文翻译练习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与《鱼我所欲也》相关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文化的氛围。
2.提出问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鱼我所欲也》的作者是谁?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要总结。
4.引入课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鱼我所欲也》。
**讲授新课(15分钟**)
1.阅读引导: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鱼我所欲也》全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逐段讲解:教师逐段讲解文言文,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文意分析:分析文章的主旨,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构:讲解文言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并列等。
5.修辞手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6.文学价值:讨论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巩固练习(10分钟**)
1.词汇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生僻字词,让学生进行翻译。
2.句子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一些句子,检验对文意的理解。
3.阅读理解:给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你们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2.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3.提问:“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文章的主旨,你会怎么写?”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4.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篇文章在现代社会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5.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们对古代文化和思想有什么新的认识?”
2.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3.教师总结:“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深入学习。”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下一课的文言文,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用时总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