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docx
PAGE
1-
中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一、中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中国曲艺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自古以来,曲艺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曲艺不仅包括相声、评书、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等传统曲艺形式,还包括了近年来的新兴曲艺样式。这些曲艺形式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例如,相声以其幽默风趣、机智诙谐的风格广受欢迎;评书则以其生动的叙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受听众喜爱。这些曲艺形式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华,还不断创新,融入了时代元素,使得曲艺在现代社会依然充满活力。
(3)面对全球化、商业化、信息化的冲击,我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曲艺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曲艺的兴趣降低;另一方面,一些曲艺形式因市场萎缩、观众流失而面临生存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曲艺传承人培养、举办曲艺比赛和展览等,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曲艺,共同推动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二、中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近年来,我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层面,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将曲艺保护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曲艺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登记,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2)在曲艺传承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曲艺传承基地、举办曲艺培训班、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等,旨在培养新一代曲艺传承人。此外,通过举办曲艺比赛、展览等活动,提高曲艺的社会影响力,激发公众对曲艺的兴趣。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曲艺传承人短缺的问题,为曲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3)在曲艺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曲艺形式因市场萎缩、观众流失而面临生存困境;一些曲艺传承人因年龄增长、身体原因而无法继续传承;此外,曲艺的现代化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积极探索有效的保护策略,如加强曲艺与新媒体的结合、推动曲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等,以期在新时代背景下,让曲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中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
(1)在中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方面,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旨在确保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国家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占比达到20%。这一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曲艺传承基地,如北京曲艺团、天津评剧院等,这些基地已成为培养曲艺传承人的重要平台;二是资助曲艺演出和展览活动,如“中国曲艺之乡”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提高了曲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实施曲艺传承人培养计划,如“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至今已培养出数百名曲艺传承人。
(2)在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创新是关键。一方面,通过与现代流行元素的结合,如将传统曲艺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使得曲艺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在近年来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许多曲艺团体与高校合作,将曲艺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了解曲艺。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制作曲艺教学视频、开发曲艺App等,让曲艺资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超过500个曲艺数字化项目上线,覆盖曲艺种类超过30种。
(3)在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中,市场机制的引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鼓励曲艺团体参与市场化运作,通过演出、录制、出版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以支持曲艺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某知名曲艺团体通过创新演出形式,将传统曲艺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实现了年票房收入超过5000万元。此外,政府还支持曲艺团体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如组织曲艺团体赴海外演出,不仅提升了曲艺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拓展了空间。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曲艺团体在国际演出超过1000场,观众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四、中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1)以北京曲艺团为例,该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长期以来致力于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北京相声大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年观众人次超过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