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8《论语》根据文本阐述观点类试题-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北京专用)(解析版) .pdf
热点08《论语》根据文本阐述观点类试题(名著阅读)
热点解读
A命题特点:
多选用体现儒家核心想的经典章句,如”仁礼孝学”等主题。常选取存在辩证关系的双章组合,
如君子喻于义与见利义”的组合。近年倾向选择与现实生活关联密切的论述,如教育观、交友观、修身
观。
命题趋势:在不提高试题难度的前提下趋向情境化、综合化命题。
▲设问形式:
①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的理解。
②两则材料体现的想有何异同。
③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
考查维度:核心想提炼,如”孔子如何看待贫富与道德的关系”;内涵阐释,如”何为,君子不器七现实价
值迁移,如因材施教理念的现代意义。
▲解题方法:
(一)文本分析三步骤
1.训诂解字
例:解君子周而不比时,需明确周(团结)与比”(勾结)的语义区别
2.语境还原
分析对话场景,如子游问孝需考虑对话对象身份。
3.义理推演
由具体论述推导普遍价值,如”见贤齐”引申出自我完善的方法论。
(二)答题结构四要素
1.命题破题
精准定位考点关键词,如忠恕之道需区分忠与恕”。
2.分层论述
采用”总-分-总”结构:
第一层:概括核心观点。
第二层:文本细读,引用原文+白话阐释。
第三层:延伸阐发,历史影响/现实意义。
3.核心概念群
建立概念网络,将”仁-礼-义-智-信”构成体系图。
;限时提升练』(议用时:50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一、(2025届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四)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③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
“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硅硅然
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④(文天祥)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
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七》)
⑴请用自己的话写出③中〃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大意。(2分)
⑵请依据①一③,说说怎样才能称为士〃。(3分)
⑶你认为文天祥是否能称为士〃?请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并简要解释。(5分)
【答案】
⑴行事时,自己能知耻(有所不为);奉命出使到外国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不辱君命。
⑵①追求仁道;②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践行仁道;③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死而后已;④知羞耻、能
不辱使命;⑤行孝悌;⑥讲诚信,言行一致。
(3)能。①〃志于道〃,以行仁为己任,死而后已。文天祥坚贞不屈,成仁取义,仁至义尽。②〃行己有耻〃,
知羞耻。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降,从容赴死,坚守个人节操和民族气节,无愧于自己和国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行己有耻〃,行〃,不停地要求修正自己,也可以理解为行事〃;有耻〃,是有羞耻之心的意,也就是自
己能知耻,有所不为。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在春秋时代,能出使四方的人,是有学识的,是有才华的,是有才能的。这里告诉
我们,“士〃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才能,有才华。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顺利完成任务,不辜负君王的信任。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依据士志于道〃可概括为:追求仁道。
依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