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田水利灌溉基本模式及节水技术应用价值和方式的分析.docx

发布:2025-04-05约5.3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田水利灌溉基本模式及节水技术应用价值和方式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农业技术的研发使得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在我国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经济得到有效提高。但我国淡水资源短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大节水技术应用力度,创新节水技术方式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农田水利灌溉的基本模式,随后提出节水技术的应用价值及使用原则,最后分析农田灌溉节水技术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农田种植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发展质量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农业政策越来越完善,节水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但我国农业种植地多分布在乡镇等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技术应用程度较低。为了有效保护我国淡水资源,提高农田种植质量,应增强节水技术的应用力度。

1农田水利灌溉模式

1.1粗放式灌溉

自我国农业发展以来,农田灌溉便采用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灌溉模式,时至今日,乡镇地区农田灌溉仍采用漫灌模式。此种方式操作简单,使用管道将农田附近的水资源引入到农田范围内,使得水资源按照垄沟走向流入农田,便可进行全方位的灌溉,对设备的要求较低,且劳动量较小,成本投入低,受到大部分农田种植户的喜爱。但是,我国淡水资源短缺,漫灌模式对水资源的利用效果较差,而且大量水分流入土地后,会降低土壤的呼吸能力,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减少,肥力降低,甚至会出现板结现象,影响农田种植质量。

1.2精细化灌溉

精细化灌溉模式主要对土壤湿度进行分析,通过对降水概率以及天气的分析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适合大规模农田种植应用,能有效提高农田灌溉的科学性,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确保农作物产量[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自然气象条件与监测到的天气数据作为基础,对土壤含水量以及储水效果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制定灌溉计划,精准计算灌溉水资源使用量,提高灌溉效果,有效减少种植户的劳动量。

1.3智慧化灌溉

智慧灌溉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产物,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农田灌溉,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果的同时,提高农田灌溉决策的科学性,保障农作物质量以及产量,给农田种植户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植户可利用控制系统对农田灌溉进行远程操控,智能感应系统通过传感器收集天气、土地、农作物的各类信息,人工智能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以及计算后,制定灌溉方案,为种植户提供参考,提高灌溉精准度。

2节水技术价值及使用原则

2.1应用价值

2.1.1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田传统灌溉方式存在水资源使用量大、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且在大水漫灌过程中会使得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硬度增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时也造成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浪费。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能有效降低水资源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投放精准度,使得农作物根系与水资源充分接触,为农作物生长奠定良好基础[2]。同时,由于灌溉使用的水量减少,使得土壤与空气接触面积不受影响,利于开展呼吸活动,为土壤中的有机生物与微生物提供良好的存活环境,确保土地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果,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

2.1.2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无法预料、难以控制,农业种植面临干旱问题。在农田灌溉中使用节水技术,使得单次灌溉使用的水量减少,在农作物生长中灌溉使用的水资源总量降低,保证农田附近的水系流量,确保河流水系对自然环境的调控作用。同时,水资源使用量减少,能为农田种植区域的土地提供良好的自我调控空间,土壤肥力不会遭到破坏,不仅能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其他植物生长,土地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维持生物多样性,积极响应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政策。

2.2使用原则

2.2.1扩大适用范围

在采用节水技术进行农田灌溉时,需分析节水设备的灌溉范围,根据农田种植区域的实际面积,合理选择建设地点,保障灌溉效果。因此,种植户应对种植区域的水资源进行调查,结合种植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与需水量,选择最为合理的灌溉技术。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南北方自然环境特点不同,土地结构与土壤肥力存在差异,因此,农田种植方式与农作物选择差异较大。对于环境温度较高、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来说,为了确保农作物生长效果,应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对于自然环境温和、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应减少灌溉水量的使用,在确保土地肥力的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大范围使用节水技术,确保节水率在50%以上。

2.2.2重视制度管理

我国农田多以个体种植方式开展,农田灌溉呈区域小、方式多的特点,对我国农田节水灌溉效果影响较大。在实际灌溉过程中,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农田种植呈集体化、规模化形式,农田灌溉多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但涉及经济水平较低的乡镇地区,农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