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pptx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清科举考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目录CONTENTS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0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刺绣练雀补子0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
世官制军功爵制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征辟、积功劳为官九品中正制选拔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子官职。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中央设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人士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宗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小宗(大宗)小宗(大宗)小宗(大宗)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你对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有何认识?A、提高军队战斗力;B、打破世卿世禄制(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推动封建官僚体制的形成。西周:世官制战国:军功爵制选拔制度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秦朝的选官方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A、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B、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社会发展的活力。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朝:察举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你对汉朝察举制有何认识?A、为两汉选拔了大量人才;B、容易任人唯亲;后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B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品第官员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一、二、三品四、五品六、七品八、九品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背景是什么?结果怎样?A、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军阀割据混战,曹操、曹丕出于加强集权、选拔人才的需要;B、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选拔制度
江苏尹湾汉墓木牍《集簿》文物档案江苏尹湾汉墓出土木牍24方,简133枚。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考核制度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基田、钱谷人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各县、侯国郡国中央上计制度
朝代监察制度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后为御史中丞)地方刺史◎睡虎地秦简《语书》监御史职责令人案(通“按”,察看、考察)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刺史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变成了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考核制度汉十三州部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