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赵馥洁
一.“人贵于物”的主体意识
《孝经》引孔子云;“天地之性(生)人为贵。”
《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易传》以天地人并立为“三才”,且以人为中位。
(一)“人贵”观形成过程。
1.西周初期提岀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
2.春秋初年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3.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提出:
“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
“天地之性(生)人为贵” (《孝经》载孔子语) 、“人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
(二)“人贵”观念的含义。
《太玄.玄文》云:“物之所尊曰人”。
《白虎通义.三军》云:“人者,天之贵物也。”
《说文.人部》云:“人,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
《论衡.诘术》云:“人之在天地之间也,万物之贵者也。”
《列子.天瑞篇》云:“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云:“人者,物之至者也;圣人者,人之至者也。”
在对“人贵”根据问题的思考中,形成的代表性观点有:
(1)以“灵” 而贵:“(人)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 “天地之性(生)人为贵,贵其知识也。”(王充:《论衡.别通》)
(2)以 “德”而贵: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董仲舒曰:“人受命于天,故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灿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举贤良对策三》)
(3)以“心”而贵:“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人》)
(三)“人贵”思想的重大意义。
1、政治意义:奠定治国的决定因素( “以人为本”)。
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亢仓子.君道篇》曰:“夫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
老子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贾谊云:“夫民,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又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
2、道德意义:建立道德的终极关怀( “仁者爱人”)。
《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朱熹解释《论语》此章时说“贵人贱畜,理当如此。”(《论语集注.卷五》)
3. 文化意义:使中华文化具有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超切”)的人文品格。中国传统人贵思想通过批判“以物役人”、“重物轻人”等观念来维护人的主体地位,使人的主体性具有超越性品格。从而,避免西方近代以来的物本主义迷误。
中国传统人贵思想通过批判“以神抑人”等观念, 使人的主体性具有现实性的品格。避免西方的信仰主义迷误。
二、 “德高于力”的道德精神
孔子提出“德高于力”观念,认为道德价值高于财力、物力、兵力、智力。《四书》之首的《大学》第一句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充分表达了儒家的道德至高无上的价值观。
道德为什么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一)道德是“人贵于物”的标志。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人者,仁也。”(《中庸》)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又说:“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非相》)
汉代董仲舒说:“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灿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举贤良对策三》)
宋代朱熹说:“天之生物,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文集》)卷五十九《答余方叔》)
(二)道德是一切价值的统率。儒家认为人的价值取向是多维的,作为人追求对象的价值多方面的。然而在人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之中,仁义道德是最高价值,是其它一切价值的主导。它对一切价值的实现都有统率的功用和意义。
在孔子的价值序列中,道德价值是高于一切的。
道德高于生产:樊迟请学稼,子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