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名师教案 (1).doc

发布:2024-09-17约2.6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一、核心思想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会学习的能力,那么以课堂为载体、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化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我们每节课的追求目标。为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双重目标,本节课通过开展活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批判质疑精神和勇于探究精神,真正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选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三章的主题是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四种基础晶体类型,能从晶体结构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

2.价值分析

(1)学科价值:在教材中承上启下,帮助学生了解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2)应用价值:能够判断金属晶体的晶胞类型;

(3)学生发展价值: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

3.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学生已初步了解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定义及结构特点。

(2)能力层面:有学习热情,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能力有待提升。

(3)可能遇到的问题: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会表达或化学用语不规范;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

(1)了解金属晶体的四种基本堆积模型:简单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2)认识四种基本堆积模型的晶胞、能判断金属原子的配位数及四种堆积方式的空间利用率的计算。

2.学生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理性思维能力、严谨求知的态度,勇于探究的精神。

(2)自主发展:乐学善学、学习方法的习得,信息意识。

3.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制作堆积模型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金属原子在三维空间的四种堆积方式

2.教学难点:四种堆积方式晶胞、配位数、原子利用率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式学习

六、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如下,逐步开展三个思考与交流活动以及4个探究环节、梯度螺旋化上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设计

教师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观看视频:《美丽化学——微观

视角下的金属晶体》

引导

观看、思考

回顾旧知,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找出知识的生长点

过渡:适宜的生长速率是晶体呈

现自范性的条件;晶体呈现规则

的多面体外形的本质在于微观粒子的周期性有序排列。

板书:3.3.2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讲解

聆听、思考

构建

探究

基础

过渡: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自由电子的胶合作用使球形的金

属原子作紧密堆积,提高原子配位数及空间利用率,形成能量最低的稳定体系。

讲解

聆听,思考

基于学情出发的知识点讲解,为后续探究做准备

板书:一、重要概念

1.配位数:一个金属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金属原子数目

2.空间利用率: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百分数,用来表示晶体紧密堆积的程度

归纳

板书

笔记

二维平面金属原子堆积方式

思考与交流1:取2组等径圆球,每组3个,并排放置在同一平面上,两组球间尽可能多地紧密接触,有多少种排列方式?请在纸上画出。

提问

思考、分析、回答

帮助学生理解密置层和非密置层特点

探究1:非密置层和密置层排列特点

观察下图所示的非密置层,回答以下问题:

(1).每个球之间形成一个空隙;

(2).每个球的配位数为;

(3).球数与空隙数之比=。

引导

点拨

思考、作图

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学情,教师指导帮扶共同探究二维平面堆积特点,为后续学生合作探究铺垫基础

板书:二、二维堆积

1.密置层:配位数为6

2.非密置层:配位数为4

思考、笔记

学以

致用

思考与交流2:有两层单层均为非密置层的小球三维空间有几种堆叠方式?

提问

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三维空间堆叠方式

探究3:简单立方堆积

堆积方式?

晶胞是什么样的?配位数?

原子半径与晶胞棱长的关系?空间占有率?

观察

答疑

交流、填表回答

培养学生知识

迁移能力

板书:三、三维堆积

1.简单立方堆积:

学生演板

探究4:体心立方堆积

堆积方式?

晶胞是什么样的?配位数?

原子半径与晶胞棱长的关系?

空间占有率?

顶点的原子是否还相切?

提问

引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