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络腧穴学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pptx
2025年经络腧穴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经络腧穴概述
2.十二正经
3.十二经别
4.奇经八脉
5.十五络脉
6.经筋
7.皮部
8.特定穴
01经络腧穴概述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共有12正经和8条奇经,经络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连接人体的各个部位,传递气血信息。经脉分类经脉根据走向和功能分为阴经和阳经,阴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阳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共有12条阴经和12条阳经,相互交错,形成阴阳平衡的生理状态。络脉功能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负责将气血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包括15条较大的络脉和无数细小的浮络,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系统的网络,保障了人体气血的畅通。
腧穴分类经穴分类腧穴根据所属经络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其中经穴位于12正经和8条奇经上,共计361个,是针灸治疗的主要穴位。经外奇穴经外奇穴不在正经和奇经上,但具有特定治疗作用,如四缝、百会等,共计49个,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疾病。阿是穴特点阿是穴没有固定位置,根据患者疼痛点定位,具有灵活性和个体差异性,是针灸治疗中常用的辅助穴位,能够缓解局部疼痛和肌肉紧张。
经络腧穴的作用调节气血经络腧穴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疏通经络经络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腧穴位于经络上,是疏通经络的关键点。通过针灸等方法刺激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消除经络瘀阻,预防疾病的发生。调整脏腑经络与脏腑紧密相连,通过刺激特定腧穴,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如肺经腧穴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心经腧穴可以调理心脏功能,对多种内科疾病有显著疗效。
02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沿胸部走向手臂内侧,最终止于拇指末端。全长约16寸,共有11个穴位,是十二经络之一。主要功能手太阴肺经负责呼吸系统功能,调节肺气,促进气血运行,对咳嗽、气喘、胸痛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同时,还与皮毛、皮肤有关,可预防感冒。穴位特点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多位于手臂内侧,其中肺经五输穴(肺俞、太渊、鱼际、孔最、经渠)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调节肺气、清热化痰的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手臂外侧上行,经过肩部,最终止于鼻旁。全长约20寸,共有20个穴位,是十二经络之一。主要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直接相连,主要功能是促进大肠的蠕动,帮助消化吸收,同时与皮肤、毛发、头面五官有关,对便秘、腹泻、头痛、牙痛等疾病有治疗作用。穴位特点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多位于手臂外侧,其中大肠经五输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是治疗大肠相关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通便、清热、止痛的功效。
足阳明胃经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最终止于鼻旁。全长约45寸,共有45个穴位,是十二经络中最长的经络。主要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直接相连,主要功能是促进胃的消化功能,同时与皮肤、肌肉、四肢有关,对消化不良、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有显著疗效。穴位特点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多位于下肢外侧和腹部,其中胃经五输穴(足三里、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胃、和中、止痛的作用。
03十二经别
手太阴肺经别别络起点手太阴肺经别络从肺经的尺泽穴起始,向下沿手臂内侧下行,至腕部与太阴心经相合,别络的长度约为1寸。功能作用手太阴肺经别络具有调节肺气、宣发卫气的作用,能够协助肺经调节呼吸,同时还能治疗咳嗽、气喘、胸部胀满等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手太阴肺经别络常用于辅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通过针刺或艾灸别络穴位,可以增强肺功能,缓解呼吸道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别别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别络从商阳穴起始,下行至手指末端,再向上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别络的长度约为1寸。功能特点手阳明大肠经别络具有调节大肠传导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对便秘、腹泻、肠鸣等消化系统疾病有治疗作用,同时还能缓解肩臂疼痛。临床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手阳明大肠经别络常用于治疗大肠相关疾病,如通过针刺或艾灸别络穴位,可以改善大肠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足阳明胃经别别络路径足阳明胃经别络从足大趾的厉兑穴起始,向上沿腿外侧,至膝部后,分出两支,一支上行至腹部,一支下行至大腿前侧。功能作用足阳明胃经别络主要功能是调节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促进气血下行,对于治疗胃痛、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有辅助作用。临床应用在临床治疗中,足阳明胃经别络常作为辅助穴位,通过针灸或按摩,可以增强胃的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04奇经八脉
任脉任脉概述任脉,又称任督二脉之一,位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穴,止于廉泉穴,贯穿腹部和胸部,具有调节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