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 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哲理,用比较的阅读方法,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 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普希金,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忧郁(yōu yù) 向往(xiàng wǎng) 瞬息(shùn xī)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二、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诗歌,感受诗人情感
同学们,首先我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注意诗歌的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能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划分方法:
(1)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 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2、我能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点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3、我们能在这首诗歌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体会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活动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歌哲理
同学们,优美的诗歌需要我们反复有感情的诵读,深入体会,现在我们进行诵读PK赛,看谁读得更有感情,然后自主探究下面问题: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
点拨:本诗是作者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应该用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亲密和婉、热诚坦率的语调朗读。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结合作者写这首诗时被流放的经历,也是指当时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的遭遇。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是如何劝告的?
点拨: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5、作者为什么说“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点拨:因为作者认为“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6、“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写出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点拨: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