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再制造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竞争格局分析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docx
2024年中国再制造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竞争格局分析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内容概要: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再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基地。其中,长沙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上海临港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彭州航空动力产业功能区、马鞍山市雨山经济开发区、合肥再制造产业集聚区、河间市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北海综合保税区、联盟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鼎恒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法泽尔动力等再制造产业基地功能突出、效果良好,使得国内再制造市场规模呈现加速扩容态势。据统计,2023年我国再制造行业规模已增长至3.28万亿元。
关键词:产业链;发展历程;政策;市场规模;发展趋势;汽车再制造
一、行业概况
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再制造产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再制造工艺技术设备
再制造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工业装备、国防装备、铁路设备、农用机械、医疗设备和办公设备等各类废件回收行业,以及清洗设备、检测设备、修复设备、加工设备等各种再制造生产所需求机械设备供应行业。产业链中游为各类产品再制造加工生产环节,市场参与者包括原始制造商再制造商和独立第三方再制造商。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再制造产品的销售保养环节,即通过经销商、电商平台等渠道将各类再制造产品流向终端消费者后,由再制造生产商售后体系、专业维修服务商、专业保养服务商等为消费者提供再制造产品售后保障,支持产业链健康高效运行。
再制造行业产业链图谱
从全球范围看,再制造行业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且主要以汽车再制造为主,通过修复废弃的汽车零部件和车辆,延长其使用寿命。进入20世纪80年代,再制造产品覆盖领域逐渐拓展至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行业,此后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资源的稀缺性意识,再制造行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21世纪以来,全球再制造行业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各国政策支持,再制造行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市场看,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市场开始出现再制造企业的身影,如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中英合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动力再制造分厂(中德合资)等,生产再制造产品范围主要集中在重型卡车发动机、轿车发动机等领域。国内再制造产业正式进入萌芽发展阶段。1999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在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的学术论文,在国内首次正式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2001年5月,总装备部批准立项建设我国首家再制造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对再制造经济模式展开学术研究和科研论证。
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21号、22号文件均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并“组织相关绿色再制造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的研发”。同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其中再制造被列为四个重点领域之一,我国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被列为再制造重点领域中的试点单位。这意味着,我国对再制造经济循环发展理念高度认可,再制造成为国家重点推荐发展产业之一,为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推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再制造行业发展历程
二、产业现状
21世纪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对涉及再制造业给予高度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例如,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文办设备等再制造水平,推动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再制造共性关键技术。2023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试点地区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并将适用范围确定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此外,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为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商务部、海关总署、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多方联手,从政策层面给予企业相关政策相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