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年9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公民概念,认识到公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2.提升学生法治观念,使学生懂得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锻炼学生沟通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表达自己,尊重他人。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六年级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可能已经学习过国家、法律、权利等相关的知识。然而,对于“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主题的深度理解可能还不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六年级学生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对社会现象有观察和思考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学习风格上,既有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也有倾向于合作学习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存在困惑,难以区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此外,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缺乏实践经验、表达观点不够清晰等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公民概念相关的图片、图表、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案例分析视频。
3.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资源,包括投影仪和电脑。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或黑板用于板书和讨论,确保教学环境整洁有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老师出示一幅描绘社区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幅图展示了我们生活的社区,你们认为社区里的居民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共同点,老师总结:“这些共同点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公民。”
3.老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公民的定义:
-老师通过PPT展示“公民”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2.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老师举例说明权利和义务的例子,如言论自由和遵守法律法规。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例子,分享讨论结果。
3.讲解公民的社会责任:
-老师展示关于公民社会责任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
-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不同角色,如警察、医生、教师等,模拟在社区中履行职责。
-学生分享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体验,讨论如何履行公民责任。
2.制作公民手册: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份简短的公民手册,包括公民权利、义务和责任。
-学生展示自己的公民手册,分享学习心得。
3.小组辩论: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就“公民是否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进行辩论。
-辩论结束后,学生总结各自观点,分享学习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b.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c.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2.举例回答: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举例回答:
a.我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向有关部门投诉。
b.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利,如不侵犯他人隐私。
c.我们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公民的定义、权利、义务和责任。
-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谈谈自己对公民的理解。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公民责任。
整个教学流程用时45分钟,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讲解公民的定义、权利、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理解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
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制作公民手册和小组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公民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