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第1课时)优质教案.doc
学而优·教有方
PAGE3
PAGE1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2节血液循环(第1课时)
一、教学分析
本节以血液循环为教学中心内容,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心率、心动周期、心输出量、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教学活动中安排了“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心脏”“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等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生理结构和生理活动过程。教学中应把握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理解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内容大多有初步了解,但仅仅局限于一定程度的抽象认识,并没有对血液循环途径、意义有整体的把握。七年级的学生对实验活动非常感兴趣,愿意且善于动手操作探究,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核心素养
人从生物圈摄取的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相应结构并排出体外。循环系统的这种作用与人体其他系统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这一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有利于理解人体是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设计思路
(一)教材处理
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对血管和心脏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比分析,推理血管和心脏的功能;通过模拟练习,学以致用解释生活现象;通过理论分析,层层推导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现象分析,解释体育锻炼对人体循环系统的影响。
(二)重要概念及事实性知识梳理
1.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
2.支撑的次级概念及事实性知识
A.血管是血液运输的管道,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A1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A1.1动脉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A1.2动脉多分布在身体较深处。
A1.3动脉出血包扎出血血管的近心端。
A2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
A2.1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
A2.2有些静脉与动脉伴行,位置较深,有些位置较浅。
A2.3静脉出血包扎伤口远心端。
A3毛细血管连接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是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A3.1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最广。
A3.2毛细血管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径小,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A3.3毛细血管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B.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
B1心脏具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
B1.1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
B1.2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B2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
B2.1心肌能够自动有节律地收缩。
B2.2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
B3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有一定的方向。
B3.1心房与心室间有房室瓣,动脉与心室间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单向开放。
B3.2静脉送血液进心房,心房送血液进心室,心室送血液出动脉。
C.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C1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C2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血液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D.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脏。
D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安静状态下心率比一般人要慢。
D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运动时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三)教学设计思路
第1课时通过观察血管的活动,让学生明确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及模拟失血包扎活动,明确三种血管的不同特点及功能。
第2课时通过解剖心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心脏的基本结构,明确血管与心脏的连接关系,从而认识到心脏在循环系统中“泵”的作用,并推断出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
第3课时通过观察水蚤的心脏搏动,明确人的心脏搏动同样是有节律的;通过对普通人与运动员的心率分析,了解心输出量与每搏输出量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作用;同时通过心动周期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心脏的工作原理。
第4课时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使学生意识到血液循环的存在,再次感受三种血管中血液的流动特点;以细胞对摄入氧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需求为核心线索,通过分析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引导学生构建血液循环的途径。
第5课时通过学习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