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与养生第四章 影响健康的因素课件.ppt
传统医学与养生-5传统医学与养生-5传统医学
与养生传统医学与养生-5第四章影响健康的因素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即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破坏,又不能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传统医学中,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叫“病因”。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叫“病机”。传统医学与养生-54?1病因凡是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千般疢(chēn,病)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宋?陈无择依此明确提出“三因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痿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传统医学与养生-54?1?1外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人体肌表、口鼻侵入人体时发病的病邪。包括六淫、疠气等。传统医学与养生-54?1?1?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们在生活中,不但体验认识到六气变化特点,而且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致人得病。但当“六气”变化异常,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发生急骤变化,超过了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就成了“六淫”,导致疾病发生。淫有浸淫、太过之意。传统医学与养生-5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传统医学与养生-5风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主,但不限于春季,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等邪的先导,故称“六淫之首”。风邪是外感发病中一种较重要和广泛的致病因素。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为百病之长:④风性主动:传统医学与养生-5寒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主收引:④寒性清澈传统医学与养生-5暑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气挟湿:传统医学与养生-5湿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传统医学与养生-5燥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传统医学与养生-5火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伤津: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传统医学与养生-54?1?1?2疫疠疫疠,是由“疫气”、“疠气”等传染性很强的一类致病物质所致的一类疾病。疫疠与六淫不同,清?吴又可《瘟疫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传统医学与养生-5⑴疫疠的致病特点①发病急骤,病情危重:②传染性强:③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统医学与养生-5⑵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①气候因素: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因素:④社会因素:传统医学与养生-54?1?2内伤致病因素内伤致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有违常度,伤及脏腑气血阴阳而发病的,这类致病因素主要有七情、饮食和劳逸等。传统医学与养生-54?1?2?1七情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时,疾病遂生。因七情异常能直接影响内脏,病自内生,故称“内伤七情”。传统医学与养生-5⑴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人的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