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背诵与理解能力试题及答案.docx
古文背诵与理解能力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文言文句式的是: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
C.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下列词语中,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是:
A.焚膏继晷
B.惊涛骇浪
C.恰如其分
D.鸡犬升天
3.下列句子中,使用“之”字意义相同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江之水,清且涟漪
C.之死矢靡二
D.君子之交淡如水
4.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的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纸上谈兵
C.画蛇添足
D.胸有成竹
5.下列句子中,使用“而”字意义相同的是:
A.君子成人之美
B.虽有嘉肴,弗食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下列句子中,使用“以”字意义相同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以其善战,故能胜敌
C.以其无礼于晋,故不往
D.以其善战,故能守
7.下列句子中,使用“于”字意义相同的是:
A.虽有嘉肴,弗食
B.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C.君子之交淡如水
D.虽有嘉肴,弗食
8.下列句子中,使用“其”字意义相同的是:
A.君子成人之美
B.虽有嘉肴,弗食
C.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君子之交淡如水
9.下列句子中,使用“其”字意义相同的是:
A.君子成人之美
B.虽有嘉肴,弗食
C.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君子之交淡如水
10.下列句子中,使用“之”字意义相同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江之水,清且涟漪
C.之死矢靡二
D.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属于成语的是:
A.焚膏继晷
B.惊涛骇浪
C.恰如其分
D.鸡犬升天
2.下列句子中,使用“之”字意义相同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江之水,清且涟漪
C.之死矢靡二
D.君子之交淡如水
3.下列句子中,使用“以”字意义相同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以其善战,故能胜敌
C.以其无礼于晋,故不往
D.以其善战,故能守
4.下列句子中,使用“于”字意义相同的是:
A.虽有嘉肴,弗食
B.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C.君子之交淡如水
D.虽有嘉肴,弗食
5.下列句子中,使用“其”字意义相同的是:
A.君子成人之美
B.虽有嘉肴,弗食
C.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之”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助词。()
2.“以”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
3.“于”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
4.“其”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助词。()
5.“之”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助词。()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5分)
1.题目:请简述文言文中“之”字的不同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多种用法,主要包括代词、助词和结构助词等。作为代词时,可以指代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如“吾友之才,天下无双”;作为助词时,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孔子之学,博大精深”;作为结构助词时,用于表示所属关系,如“吾家之书,不可不读”。
2.题目:请举例说明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连词和介词的用法。
答案:作为连词时,“以”字表示原因、目的或结果,如“以德服人,以力服人,皆非长久之计”;作为介词时,“以”字表示工具、方式或凭借,如“以文会友,以武服人”。
3.题目:请分析文言文中“于”字作为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差异。
答案:“于”字作为介词时,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连词时,用于表示比较或转折,如“吾欲与汝同往,而汝不欲,于是独往”。
4.题目:请简述文言文中成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答案:文言文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简洁、形象、寓意深刻的特点。在文中运用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画龙点睛”、“指鹿为马”等成语,常用于表达深刻的道理或形象生动的描绘。
5.题目:请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如何通过词类活用来丰富句子的表达。
答案: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例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中“兵”本为名词,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表示用兵之道。
五、论述题
题目:论述古文背诵与理解能力在专升本大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