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docx
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十单元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酸、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星期X上午第X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思维方式。学生将通过实验活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提高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包括酸与碱的通性及其与指示剂、金属、盐类等的反应。
②通过实验验证酸碱的性质,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要点。
③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正确判断酸碱反应的结果。
2.教学难点,
①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包括离子反应的原理。
②在实验过程中,精确操作以避免实验误差,如正确量取试剂、控制反应条件等。
③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能够准确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④将酸碱性质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了解酸碱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化学实验台、试管、滴管、烧杯、量筒、石蕊试纸、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金属锌、铜片、玻璃棒、实验记录本。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化学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作业。
-信息化资源:酸碱性质相关教学视频、实验操作步骤演示动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展示、实验演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酸碱的性质,包括它们的定义、通性和典型反应。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酸碱的化学性质,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酸碱与金属反应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或提问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酸碱的性质等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会记录下对酸碱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种类和性质的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学生可以通过提交预习笔记来展示对酸碱性质的初步理解。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酸碱的化学性质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讲述酸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清洁剂。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酸碱的化学性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通过展示酸碱与指示剂、金属、盐类等反应的实验视频,讲解它们的变化和原理。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酸碱的性质。例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酸碱滴定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如,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酸碱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酸碱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酸碱的化学性质,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酸碱性质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例如,推荐相关的化学实验网站或书籍。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例如,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例如,学生可以查阅书籍中的实验步骤,加深对酸碱性质的理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错误,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酸碱的定义、通性以及它们与指示剂、金属、盐类等的反应特点。例如,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酸碱的性质,如酸能使石蕊试纸变红,碱能使酚酞试纸变红;酸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碱与某些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