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x

发布:2024-09-08约2.0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教师都在尽最大的努力,精心的设计组织教学,尽可能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解的、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如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丰富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间。但是通过课堂中的一些现象可以看出,老师们往往是顾此失彼,体现了其中某一方面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如:教师知道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语文,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的经常要在课堂教学上创设情境,却忽略了创设情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课堂中体现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教师就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和经历,却忽略了此时的活动是否有必要,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却忽视了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等,但是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关键在于教师教材理解不深不透:教学目标理解的孤立和片面;教学设计重教师教,轻学生的学;教学情境重形式,轻效果;教学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些因素当中,教材理解和教学目标的把握是重中之重,是关键所在。这两个问题如果真正的解决了,诸如所说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现象一:教材使用重照本宣科,轻深入挖掘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教材的使用上存在这两种倾向,一种是唯教材论,教材上有什么,就组织学生学什么,有什么题就做什么题,不能认识到教材中的一道例题和一个活动,代表的是一个知识点(知识面),如何把这个知识点由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抽象出一般规律性的知识建立起语文模型,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限制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真实的体验,造成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尤其是过程性目标受到忽略。

现象二:教材使用重改编和创造,轻深入理解。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我们课标中也明确提出来的。但是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教材的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素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如果不深入的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设计的基本知识点,不能很准确的找到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和区别,不能把教材中体现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体现出来就进行改编和创造,那是不科学的,这种方法是要不得的。因为教材上设计的内容都符合课标精神,都是经过教材专家审定通过的,随意改编教材和创造,一是不能保证改编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二是不能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同时也是对教材编写和审定人员的不尊重,课标当中提倡创造性的使用,重点应放在使用,而不是创造,只有在深刻的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地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加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究竟怎样来理解教材,更好的给学生学习设计合理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正确的理解教学目标,准确的把握和准确定位每一节的的教学目标。下面具体谈一谈。

准确把握各个领域整体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提前学习、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日常教学方向明,思路清。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课时确定的教学内容,确定符合这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具体课时目标。要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角度去考虑,但是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同程度发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经历和探索学习活动中来参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真正的做到既有具体清晰可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又有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所承载的思维和情感目标,从而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选择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有利于融为一体的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的教学方式

1、创设必要合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推理等形式,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3、让学生通过表达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理清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听、多说多做,使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科学精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