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学课件-椎体成形术护理查房学习.pptx
2025年医学课件-椎体成形术护理查房学习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椎体成形术概述
2.术前护理
3.术中护理
4.术后护理
5.康复护理
6.健康教育
7.护理评价
01椎体成形术概述
椎体成形术的定义及分类椎体成形术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骨填充材料,恢复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分类方法根据手术方法和材料不同,椎体成形术可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其中,PVP主要用于治疗新鲜椎体压缩骨折,而PKP适用于陈旧性骨折。技术发展椎体成形术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技术已日趋成熟。随着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手术精度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椎体成形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椎体成形术主要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特别是压缩高度在30%-50%的病例。此外,还适用于肿瘤侵犯椎体、椎体转移瘤等引起的疼痛。禁忌症椎体成形术的禁忌症包括:椎体骨折已愈合、椎体骨折伴有感染、椎体骨折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对骨水泥过敏等。相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包括:椎体骨折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伴有椎间盘突出、患者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等。这些情况需在充分评估后谨慎考虑是否进行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的发展历程起源阶段椎体成形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用于治疗骨肿瘤。1984年,法国医生Galer首次成功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术,标志着该技术的诞生。发展阶段90年代,椎体成形术逐渐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术器械和材料不断改进,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成熟阶段21世纪初,椎体成形术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标准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手术精度和疗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02术前护理
术前评估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骨折原因、症状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有无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体格检查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脊柱的活动度、压痛点和神经功能状况。检查患者是否有腰背痛、神经根受压等症状。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骨折的类型、部位和程度。必要时进行骨密度检查,以评估骨质疏松程度。
术前准备药物管理术前评估患者的用药史,调整抗凝药物等可能影响手术的药物。对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确保术前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心理准备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风险及预期效果,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对焦虑或恐惧的患者,必要时给予心理支持或药物治疗。器械与材料术前准备手术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包括穿刺针、骨水泥、扩张器等。确保所有器械和材料均符合无菌要求,避免术中感染。
术前健康教育手术知识向患者介绍椎体成形术的基本原理、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帮助患者了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后护理指导患者术后正确的体位摆放,避免术后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教育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促进恢复。生活指导建议患者调整生活习惯,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改善骨质疏松。同时,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
03术中护理
术中配合患者体位术中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如俯卧位或侧卧位,确保手术区域暴露充分,并避免患者因体位不当造成不适。器械传递密切配合医生,准确、迅速地传递手术器械和材料,确保手术流程的连续性和效率,减少手术时间。生命体征监测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术中监测血压监测术中持续监测血压,确保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调整药物剂量,防止术中血压波动过大。心率监控实时监控心率变化,对于心动过速或过缓的患者,及时调整手术节奏,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呼吸监测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确保呼吸平稳。对于呼吸功能不佳的患者,给予吸氧或调整手术体位,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感染预防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械,避免手术部位感染。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采取措施。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神经组织,避免过度牵拉和压迫。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一旦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骨水泥渗漏术中精确控制骨水泥注入量,避免注入过多导致渗漏。一旦发生骨水泥渗漏,立即调整手术策略,必要时进行减压或引流处理。
04术后护理
术后体位管理卧床休息术后初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活动,减少手术部位的压力和出血风险。通常卧床休息时间为24-48小时。体位调整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状况,适时调整体位,如侧卧或半坐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