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辛弃疾
教材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诗词曲五首》中的第三首词,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登临北固亭时触景生情,由此心生感慨的事情,抒发了词人对朝廷软弱的愤懑和对建功立业、收复山河的殷切渴望。
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于诗词情感的领悟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但对借用典故讽喻和化用的手法理解还不到位,以及对诗词深层次意蕴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熟读全词,掌握“兜鍪”、“坐断”等重点字词义,并背诵本词,
②了解写作背景及辛弃疾相关知识;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中典故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设问、化用等手法的妙处,并体会词人所表达的壮志豪情和感慨之情;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体会化用孙权典故的用意和妙处,并由此领会词人对当朝的讽刺之情,以及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山河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人感叹历史英雄的用意和词人的爱国之情,以及领悟词人对建功立业、收复河山的殷切渴望的主旨,树立爱国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词人豪壮的爱国之情以及渴望收复山河殷切期盼的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化用孙权这一典故的用意和妙处,以及词人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讽刺的主旨。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情境教学法
3、点拨法
4、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2分钟)
具体导语如下: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而一代词人辛弃疾在登临战争前线的北固亭后,又会抒发出怎样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去听听辛弃疾在北固楼上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解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分析下这个题目)
南乡子:词牌名
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有怀:因古而生怀,寄情于古迹、古人、古事,怀古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2、作家作品介绍(3分钟)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他一生的志向在于收复中原,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还曾率50骑兵,深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投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但由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风,偏安一隅,屈辱求和,均未被采纳。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为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以及把握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神州:指中原地区
兜鍪: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指士兵。
坐断:占据
请同学起来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
4、精读课文,全面理解(25分钟)
(1)词人登楼望见了什么景象?暗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看见神州风光,江流滚滚。
表达了词人面对山河沦陷,内心深处的不甘与惆怅。
(2)面对沦陷的神州与“江流”词人又想到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想到了千古兴亡和悠悠历史
面对眼前此景,词人不禁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此句承接开头第一问,面对眼前长江之景;词人不禁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意为“悠远、绵长”,既是对历史发展兴替的感叹,也是对词人自身思绪的形容,一语双关。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悠悠愁思与对于历史兴替的感慨。
(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词人将镜头聚焦在了三国历史,那么他写了三国时期的哪些人呢?重点突出了谁?有何用意?(结合下片回答)明确:写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重点写了孙权。为了突出孙权的英勇无畏,年少有为。(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5、研读课文:探究主旨(7分钟)
(1)本词采用了多种手法进行描写,请指出词人用了哪些手法并赏析其妙处。
明确:
①设问
本词三问三答,第一问触景生情,道出了内心的不甘与惆怅;第二问问出了对历史的叹息和词人内心的愁思;第三问是对历史英雄的赞叹,既表明了词人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暗含了对当权者懦弱的愤懑。
②化用
指借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来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既合情合理,又能鲜明地表达词人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