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 统编版历史 八年级下册.docx
4.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民族大团结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2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事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重点讲解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使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分析我国民族政策对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难点:
1.民族团结的历史复杂性: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些矛盾和冲突对民族团结的影响。
2.民族政策的实际效果:分析民族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施效果,以及政策调整的原因。
解决办法:
1.通过历史事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发展。
2.结合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直观展示民族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3.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民族团结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体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直观呈现民族政策的变化和民族团结的实际案例。
4.设置问题引导环节,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知识内化。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民族政策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民族团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族团结?它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教师简要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讲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介绍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以及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
-分析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讲解我国历代民族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优惠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对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
-讲解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现实价值。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模拟历史场景,体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政策辩论:学生分组就某一民族政策进行辩论,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民族团结故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意义?
2.民族政策对民族团结有哪些促进作用?
3.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举例回答:
1.学生A:民族团结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学生B:民族政策为各民族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促进了民族团结。
3.学生C: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为维护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观的形成:通过学习“民族大团结”这一章节,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各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3.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培养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愿意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