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共享】《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精品教案 (1).doc
PAGE1/NUMPAGES12
【教师共享】《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精品教案
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国家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是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目标。初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积极引导,促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习本节内容主要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价值,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的策略,根据个人体能状况制定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提高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一、教学目标
1.在互相讨论中和教师引导下,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
2.在自学、讨论和教师互动交流过程中,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3.在教师引导下明确个人坚持体育锻炼的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价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明确个人坚持体育锻炼的策略。
三、教学内容
(一)坚持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价值
1.生理效果
体育锻炼促进正常生长发育。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生长。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其生长发育对人体形态有重要影响,经常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变粗,骨密质增厚,骨骼抗弯、抗折、抗压能力增强。肌肉是人体活动的动力,发达而结实的肌肉,能提高运动能力。体育锻炼时,肌肉工作能力加强,血液供应增加,蛋白质、糖等营养物质增加,使肌纤维变粗,工作能力加强;同时,由于人体能量消耗增加,新陈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多,血液循环加速,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得到改善,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预防疾病。现代科学和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还可以预防疾病。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体格强壮,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增强抵御病毒细菌的侵袭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现时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医学研究表明,这与儿童少年时期病变的积累有关。所以,预防工作应从儿童少年开始,这样会降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
提高人体机能。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力。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强弱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人寿命的重要因素。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发育加速,但尚未完成,可塑性大。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呼吸肌的力量和心肌力量增强,胸廓运动幅度和血管壁弹性加大,从而改善呼吸和心血管机能。
控制体重,健美体型。实践证明用体育手段控制体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体育锻炼可以增加机体代谢率,使身体消耗更多能量,达到消耗多余脂肪的目的。但是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要坚持足够时间,据有关研究要超过30分钟,效果才明显。因此说,体育锻炼是比较安全、有效的减肥方式。同时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加肌肉力量,维持匀称体型和增加生活乐趣,都有很大的作用。
2.心理效果
体育锻炼可以愉悦身心,缓解疲劳。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该物质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后直接感受到愉快的心情,产生运动愉快感,有助于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之一,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运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兴奋,其他神经中枢进人相对抑制状态。这种抑制随着运动中枢兴奋的加强,抑制得更深,从而使与文化学习有关的神经中枢得到很好的休息,起到了保护作用。学习后进行体育锻炼,又可以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也有利于改善大脑的功能。在长时间静坐学习的间隙,穿插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活动,如散步、做几节操等,都可以起到调节大脑的作用。
体育锻炼还能展示能力,增强自信。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应对各种精神压力,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自信心,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提供多种多样与他人接触交往的机会,通过体育活动的交往,会使人忘却烦恼和苦闷,消除不良情绪和孤独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具有更为强烈的交往需求,而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内向性格的人则可以通过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使自己变得开朗、豁达,性格得到改善。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的每一个个体,在运动与交往需要的驱动下,为了适应群体活动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经过这样的过程,通过体育的桥梁作用,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提高了参与者的交往能力。
(二)毛泽东体育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