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电池》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设计实验认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构成要素的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呈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问:生活中的用电是怎么来的?
聆听、观看
思考、回答
火力发电(间接转化)
图片展示各种发电方式,数据显示以火力发电为主
播放火力发电相关视频
思考1:火力发电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转化?
思考2:火力发电有哪些缺点?
观看图片、视频
回答问题
原电池(初识装置)
准备锌片、铜片、稀硫酸、电风扇
学生演示风扇实验
再探装置
观察、指导学生实验,板书现象
学生演示实验并描述现象
(1)用镊子将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2)用导线将上述实验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
问题一: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问题二:
H+得到的电子是从哪里来?
问题三:
电子是如何转移到铜片上的?
问题四:
结合物理学知识, 由电子流向确定铜锌电极的名称?
分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学案上完成相应内容
学生上台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探究电池构成条件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请小组代表描述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像并归纳原电池构成条件
学以致用
展示练习
学生思考并回答
走进生活
播放视频电池的发展史
观看视频
课堂小结
总结所学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
聆听并回顾
课后实践
将反应 Fe+Cu2+ =Fe2++Cu设计成原电池
附: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与电能
间接转化-火力发电
直接转化-原电池
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工作原理
负极:Zn-2e-===Zn2+
正极:2H++2e-===H2↑
总反应:Zn+2H+===Zn2++H2↑
电子流向:负极 导线 正极
电流方向:正极 导线 负极
离子移动方向: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3.构成条件
两个电极(可能参与反应)
(2)形成闭合电路
(3)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4)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课前知识回顾】
还原剂 电子,被 ,发生 反应;氧化剂 电子,被 ,发生 反应。
【新课引入】
你知道有哪些发电方式吗?
一、间接转化——火力发电
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
二、直接转化——原电池
1.定义:将____________ 转化成____________的装置
思考1: 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2.原电池工作原理
材料a
材料a璃片
电子流向:
离子移动方向:
【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A
A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石墨棒、玻璃片、稀硫酸、CCl4、导线、电流表
实验步骤
在材料a和材料b之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将材料a和材料b插入液体c中 ,观察
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1-5组
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
6-10组
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
11-14组
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
思考2: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
【归纳总结】
3.原电池构成条件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两电极中一极为碳棒,一极为铁片,若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且a极上有大量气
泡生成,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为负极,是铁片,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
b为负极,是铁片,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a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稀硫酸
b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2. 如图所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