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新闻,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重点)
2.理清消息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难点)
3.根据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首先,我想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请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名校课堂1.3小题,拍照发在群里
连线检测三个词组:业已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一、导入:
你喜欢读新闻吗?
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
过渡语:你又是否知道新闻也分好多种呢?
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新闻的体裁,同时再补充几个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个就是?
对,题目非常直接,消息二则
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非常到位,那么接下来我们来
教学过程
对比两则新闻,找找它们的共同点(提示: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格式上的)注意用好旁批
预设:内容上的共同点
由此可引出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资料链接】(拓展点)
内容上:都是关于渡江战役的,介绍当时背景
1.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格式上的共同点:都有标题,都有电头。什么是电头?什么是消息头?
电头在导语之前,一般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世界五大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由此可引出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和实效性
新闻(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从时间和电头可以看出
电头在导语之前,一般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3.无论是构成消息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还是所引用的背景材料、数字,都要完全准确可靠把这个也讲了(准确性)。
大家还发现了导语?导语是什么?注意老师的问题:导语是什么?而不是导语在哪?
那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句,读完你就猜到导语是什么?
第一句向我们阐述了何人何时何事何地,也就是它能简明扼要的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换而言之,除了标题,还有哪里能够迅速而有效的告诉我们此则消息的内容?对,导语。但仅仅只看导语不足以让我们了解到具体的新闻内容,比如,我要问你:30万人渡过长江,长江那么长,这30万人具体是从哪里渡过的呢?是的,从芜湖、安庆段。那么这也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我需要有同学来为主体部分做个诠释。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所以按照重要程度,我们来一起来画金字塔结构
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至此,新闻结构的三巨头都是什么?
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此外还要背景、结语,但这二者有时会暗含在主体之中。比如我们以第一则为例,背景有提及么?
其实隐含在了文中,结语有没有,对,是本文的最后一句,反复品味,我们发现毛主席以预见的口吻告诉人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正在按命令乘胜追击,奋勇追敌,展现了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这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这应该是结语。
好,那么现在我们再来回顾新闻的组成部分,请及时构建你的思维导图,并细化。
新闻结构:
1.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2.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了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注意: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则暗含在主体中
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就用我们学习的内容来看看第二则消息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注意,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