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1).docx
PAGE
PAGE1
PAGE
27巨人的花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巨人由冷漠、孤独到和善、无私的转变。
2.能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一起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走进故事情境
出示三幅图片,回顾:巨人的花园变化了几次?
教师板书:(1)巨人来之前有孩子玩耍的花园
(2)巨人筑起围墙后,没有孩子玩耍的花园
(3)孩子从墙洞里进入后的花园。
二、互动课堂,比较阅读
1、比较花园三次变化的样子,思考:花园的景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点拨:巨人的转变。
引导:巨人回来前,有孩子玩的花园十分美丽。巨人回来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读一读,想一想,一起来体会巨人的形象吧!
阅读第一处描写巨人的语句,抓住描写巨人语言、行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巨人的孤傲、自大、蛮横、自以为是。
“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孩子们吓得跑开了。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自言自语道,“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于是他在花园的四周砌了一道高墙,挂出一块布告牌:
禁止入内
违者重惩
(1)教师提问:巨人筑起围墙后,花园变得寒冷、凄凉,此时巨人是怎样的心情?
反馈交流:巨人内心深处很孤独。
(2)出示巨人语言描写的语句:“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巨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凄凉的花园,“我盼望天气快点儿变好。”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疑惑的语气,体会巨人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过渡:孩子从墙洞里进入后的花园重新焕发了生机,巨人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什么?他说了什么?读一读相关语句,体会巨人的形象吧!
出示句子:只有一个角落还是冬天。这是花园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手还挨不到树枝,只好在树旁转来转去,哭得很厉害。这棵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着雪和霜,北风还在树顶上吼叫。“快爬上来,孩子!”桃树一面对小男孩说,一面尽可能地把树枝垂下去,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
描写巨人语言的句子:“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体会巨人的后悔、内心善良、柔软。
圈画出描写巨人动作的词“轻轻地走”“静悄悄地打开”“悄悄地走”“轻轻抱起”“拿出”“拆除”,感受巨人的善良,对孩子们的爱。
画出巨人的语言描写语句:“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体会巨人的宽容、和善。
反馈交流,总结巨人的转变过程:自私、态度凶恶→疑惑不解、盼望春天→后悔、自责→无私、和善、快乐。
教师小结:巨人的内心本来是善良的,但是长久以来独来独往的习惯掩盖了这种善良。而这种善良一旦被激发、唤醒后,巨人给他人、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快乐。
教师提问:你知道巨人发生变化的原因吗?
出示巨人看到奇特景象的句子,与巨人的“凄凉、无奈、失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巨人,看到这种对比,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品一品:描写巨人的语言,体会到巨人的后悔和反思。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描写巨人和小男孩的动作,“小男孩伸手搂住巨人,亲吻着他的脸颊。”感受小男孩带着爱与温情的一吻,彻底融化了巨人心中的坚冰,让他幡然醒悟。
三、回归整体,理解文章主旨
1、读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1)出示:“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
(2)小组讨论:“孩子”和“美丽的花”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巨人为什么说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
(3)全班讨论:
预设1: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预设2:孩子如同天使般纯真、善良、无私、充满活力。
预设3:花是美的象征,而孩子也是美丽、活泼、充满生机的。
教师提问:学完这篇童话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反馈交流:预设1:人不要太自私。
预设2: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5、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提示:想象孩子爬到巨人的脚上、腿上、肚子上、背上、肩上甚至吊在他的胡子上,怎样尽情地玩耍,体验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懂得快乐与人分享后的喜悦与幸福。
四、结构梳理
五、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了巨人自私蛮横地赶走孩子们,花园只剩下________,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巨人幡然醒悟,最终拆除围墙,从此和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玩耍、生活的古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教师板书:分享快乐,才会幸福
拓展延伸
出示和分享有关的好句:
分享是阳光,温暖你我的世界;分享是雨露,滋润干涸的心田;分享是春风,拂去灵魂的尘埃。
分享,能使人变得加倍快乐;分享,能让人忧愁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