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 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 ——郭沫若 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学习目标 一、学习检测,熟练掌握文中字、词、句等基础文言知识。 二、文本解读,通过仕与隐的对比,领会孔子人生选择的不易。 三、拓展延伸,加强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文化意义的理解。 1、弑 2、接舆 3、长沮 4、桀溺 5、耦而耕 6、耰而不辍 7、怃然 8、黍而食 9、击磬 10、荷蒉 11、硁硁乎 shì yú jū jiénì yōu ǒu wǔ Shǔ、sì qìng hèkuì kēng 学习检测——正字音 释句义、掌握特殊句式 一、子路行,以告。 二、子击磬于卫 三、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四、有心哉,击磬乎! 省略句, 子路行/以(之)告(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在。 宾语前置句 主谓倒装句 解题释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 其: 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转折连词 指示代词 积极用世、循礼卫道的政治理想 孔子.mp4 孔子生平(前551——前479) 55岁之前,仕于鲁国——努力恢复鲁国的君臣之礼(计划失败) 55—68岁,周游列国——努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 68岁以后,返回鲁国——收徒授业、整理典籍、培养贤才(死而后已) 时代背景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 春秋末期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世,是一个礼乐崩坏的社会。没有秩序可言,没有制度可依。 接舆 一、他对孔子什么态度? 讽刺、同情、劝谕 二、他为什么要重复两次?——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是对礼崩乐坏社会的极端失望 你认为孔子想对接舆说什么? 接舆为什么不愿与孔子交谈? 佯狂避世的隐者 子路问津 长沮、桀溺 一、长沮为什么不告诉孔子渡口所在? 讥讽、刁难、怀有成见! 二、桀溺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态度如何? 嘲弄,挑拨,傲慢,不近人情! 孔子——怃然! 孤独、悲伤、不被人理解的凄凉!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坚持! 荷蓧老人、荷蒉者对孔子的批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莫己知,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讽刺、批评、同情、劝诫、 ——失落无助、一声叹息 深层探索——孔子的坚持 一、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沐浴而朝? 二、身为鲁国人,为什么要去管齐国的内乱? 三、为什么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对周礼的虔诚 心忧天下——责任意识 知其不可 而为之! 拓展延伸——课堂练笔 孔子精神的灼灼光华,贯穿华夏,照耀着无数坚定的人,比如屈原,比如王安石,比如鲁迅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历史人物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示例: 他出身卑贱,却以君子为立身标准;他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事权贵;他四处游说,梦想安定天下;他处处碰壁,却始终依托梦想。他的一生是可敬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他是孔子,他不是圣人。 课后作业: 背诵文中重要语段 【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其中“政治主张及实践”部分的第四课,面对的学习群体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中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古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比如遇到文言文生僻字,不愿主动借助工具书学习,而是坐等老师讲解;再比如对词义把握不全面,对文本的翻译理解是是而非等等。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养,本节课专门设置“检测—分析—拓展”三个环节,把熟练掌握基础文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的解读当做学习重点,把理解孔子人生选择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境界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同学们朝气蓬勃,对语文学习怀抱极大的热情,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效的小组交流讨论与自主学习。对此,我把课堂大胆教给学生,从课前预习到文本演绎,从分组讨论到课堂练笔,每个环节都力求引领学生把文本吃透,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激情碰撞。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文中字、词、句等基础文言知识。(学习重点)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