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过秦论》优质教学设计2(第1课时).docx

发布:2024-10-22约1.6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语文精编资源学而优·教有方

PAGE4/NUMPAGES4

《过秦论》优质教学设计2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本文中的文言现象。

2.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及作者情感。

3.了解秦灭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与伦比。两人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问的不是民生,而是鬼神之事。贾谊的敏锐使他洞察了西汉潜伏的危机,可身为臣子,面对不能识贤、任贤的君王,才调无伦的贾谊该如何做呢?他依然选择为汉朝的统治谋划长治久安之道,献言献策。《过秦论》是他针对西汉当时的情况而写的文章,他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整体诵读,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注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解决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是对秦王朝所犯错误的总结,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秦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说说文章中哪些地方写“攻势”,哪些地方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个表明“兴”或“亡”的史实的句子。

明确:(1)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上的扩张之策、文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

(2)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

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国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意思不变,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第2段主要是写秦的强盛,为何又如此详细写各诸侯的活动?

明确: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极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时的地广人众,作用是反衬秦国之强。

5.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从文中找出表现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启示:秦亡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课堂总结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让汉文帝施仁政以安民。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一写你是怎样看待秦得天下和失天下的。

板书设计

过秦论

攻势→守势

兴→亡

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目的:以史为鉴,施仁政以安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