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走进家族文化——家族变迁史调查活动假期历史调查实践小组活动.docx
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
试卷第=page33页,共=sectionpages55页
寻根问祖,走进家族文化
——家族变迁史调查活动
目标:结合所学宗法制的内容,了解宗法观念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活动:假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地方史志、家族族谱、走访乡间人物、实地考察祠堂建筑等,收集资料,总结得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成果展示:调查报告\小论文
附调查报告参考样式:
标题:可以用正副标题的形式。一般是正题揭示主题,副题写出调查的事件或范围。
署名:姓名、年级、班级。
正文:由两个部分构成,即前言;调查报告的主体。
前言:扼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调查报告的主体: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和议论。
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最好提供有照片、图片等说服力强的资料。
附小论文参考样式:论点、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结语。
主题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说,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途径,具有东方型早熟的特点,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制的脐带,统治者得以利用氏族制并将其发展为宗法制,宗法制较氏族制最大的不同在于()
A.强化血缘纽带
B.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C.以宗族伦理为本位
D.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得以利用氏族制并将其发展为宗法制”,可知宗法制相比氏族制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说明宗法制与政治关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宗法制与氏族制都体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排除A项;宗法制与氏族制都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狭隘性,排除B项;宗法制和氏族制都以本宗祖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具有对外的排他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C.周公辅成王体现了宗法制原则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
答案:C
解析:成王继承武王王位,周公辅佐成王,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原则,故选C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建立起绝对权威,排除A;材料反映的不是西周中枢管理机构和蛮夷之间的关系,排除B;周公是同姓诸侯,成王不是诸侯,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
3.《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诸侯立家”可知反映了分封制,所以①符合题;根据“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可知反映了宗法制度,所以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郡县制的相关内容,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4.西周时期周人发展出了成熟的血统称谓,如“祖考”“先祖”“亚祖”“文祖”“父”“子”“子孙”等,但这些均属于男性贵族系统。这些称谓的出现反映出()
A.血缘宗法关系备受重视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青睐
D.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A
解析:“祖考”“先祖”“亚祖”“文祖”“父”“子”“子孙”这些男性称谓的出现,表明当时血缘宗法关系受到重视,A项正确;B项的“家天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男性称谓,排除C项;这些男性称谓的出现,不能表明西周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排除D项。故选A项。
5.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宗教观念⑤尊卑观念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可知体现了②忠孝观念;“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可知体现了③等级观念⑤尊卑观念,“内睦宗族,外和乡党”可知体现了①宗法观念,但④宗教观念没有体现。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全面完整性,这是解答材料型选择题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