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学分析-正常肝脏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pptx
2025年医学分析-正常肝脏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正常肝脏超声表现
2.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原则
3.肝脏良性疾病超声表现
4.肝脏恶性肿瘤超声表现
5.肝脏炎症性疾病的超声表现
6.肝脏弥漫性疾病的超声表现
7.肝脏超声新技术
8.肝脏超声诊断的局限性
01正常肝脏超声表现
肝脏形态肝脏大小正常成人肝脏大小约长10-15cm,宽6-9cm,厚3-5cm。肝脏形态呈楔形,右侧与膈肌相接,左侧与胃、脾、结肠相邻。肝脏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肝脏位置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脏位置受体型、呼吸运动等因素影响,但总体位置相对固定。肝脏形态肝脏形态呈不规则楔形,右侧较厚,左侧较薄。肝脏横断面呈椭圆形,左右径大于前后径。肝脏表面有肝叶间裂和肝段间裂,将肝脏分为多个叶和段。
肝脏边缘边缘光滑正常肝脏边缘光滑,呈锐角,无毛刺、凹凸不平现象。肝边缘清晰可见,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边缘宽度通常在1-2mm之间。边缘钝化肝脏边缘钝化是指肝脏边缘变得圆钝,多见于肝硬化等疾病。边缘钝化可能与肝脏组织纤维化、炎症反应有关,边缘宽度可超过3mm。边缘凹凸肝脏边缘凹凸不平可能提示肝脏存在肿瘤、囊肿、血管瘤等病变。边缘凹凸的形态、大小、数量等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肝脏内部回声正常回声正常肝脏内部回声均匀,呈细密点状分布,回声强度中等。肝实质回声强度略高于肾脏,低于肝脏血管回声。回声增粗肝脏内部回声增粗多见于脂肪肝,表现为回声点间距增大,回声强度降低。严重脂肪肝时,回声点可呈弥漫性分布,类似“雪花状”。回声减低肝脏内部回声减低常见于肝囊肿、肝血管瘤等病变,表现为局部区域回声强度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囊肿内部回声接近无回声,血管瘤内部回声强度不均匀。
肝脏血流情况肝动脉血流肝动脉是肝脏的主要供血血管,其血流速度通常在40-70cm/s之间。肝动脉血流信号在二维超声上表现为细线状,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血流方向和速度。门静脉血流门静脉是肝脏的主要回流血管,其血流速度一般在15-25cm/s之间。门静脉血流信号在二维超声上表现为较粗的血管,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血流方向和速度,有助于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肝静脉血流肝静脉是肝脏血液回流的出口,包括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肝静脉血流速度一般在20-30cm/s之间,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血流方向和速度,有助于评估肝脏血流状况。
02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原则
诊断流程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有助于对肝脏疾病的初步判断。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药物使用情况等,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方法,检查肝脏的大小、形态、质地和边缘等,有助于发现肝脏的异常变化。体格检查是肝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肝脏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和血流情况。CT和MRI等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图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形态学标准肝脏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回声等特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肝脏疾病。如肝脏增大、边缘不规则、回声增粗等,提示可能存在肝脏病变。血流动力学标准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血流情况,评估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血流速度和方向。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血流速度增快、血流方向改变等,有助于诊断肝脏疾病。影像学标准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肝脏的详细图像,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和血流情况。影像学表现与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诊断注意事项操作规范超声检查操作需规范,确保图像清晰、准确。探头与皮肤之间保持适当压力,避免过度压迫造成脏器损伤。操作者需熟悉超声设备性能和操作技巧。体位选择患者体位选择应合理,如仰卧位、侧卧位等,有利于探头与肝脏充分接触,提高诊断准确性。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可适当调整体位。对比剂应用超声检查中,合理使用对比剂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如使用微泡对比剂,可增强肝脏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有助于观察肝脏内部微小病变。但需注意对比剂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3肝脏良性疾病超声表现
脂肪肝病因及分类脂肪肝的病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的肝脏脂肪含量不超过5%。超声表现脂肪肝的超声表现为肝脏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类似“雪花状”。肝脏体积可能增大,但边缘仍然清晰。肝实质内可见弥漫性或局灶性低回声区。诊断与鉴别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必要时结合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需与其他肝脏疾病如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进行鉴别,以明确诊断。
肝囊肿病因及分类肝囊肿常见于先天性发育异常,亦可见于炎症、创伤等后天因素。按囊肿内容物分为单纯囊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