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docx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氧气的制取过程,了解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观察氧气制取过程,提升实验操作技巧。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氧气的性质,发展科学推理能力。
3.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实验安全规范,培养安全实验的操作习惯。
4.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和加热氯酸钾制氧。
-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助燃性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2.教学难点:
-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如使用锥形瓶、导管、集气瓶等,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控制实验条件,如反应速率、温度等,以获得纯净的氧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气泡产生、水被排出、木条复燃等,并能准确描述。
-理解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如铁丝燃烧、硫燃烧等,并能解释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解释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气支持燃烧的原因。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氧气性质相关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锥形瓶、导管、集气瓶、酒精灯、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条、火柴等实验材料。
4.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操作台,划分小组讨论区域,确保实验安全和教学秩序。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为什么飞机能够飞行?为什么火能够燃烧?”等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以及之前学习的物质燃烧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详细讲解过氧化氢分解制氧和加热氯酸钾制氧的原理和步骤。
b.氧气的物理性质:介绍氧气的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物理性质。
c.氧气的化学性质:讲解氧气支持燃烧、助燃性的化学性质,并说明其背后的原理。
-举例说明:
a.通过实验演示氧气助燃的性质,如硫燃烧实验。
b.通过视频展示飞机飞行、火燃烧等实例,说明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
a.组织学生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b.引导学生思考氧气与其他气体的区别。
3.实验操作(约30分钟)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实验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进行氧气制取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实验操作要点。
-学生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疑问和改进意见。
6.作业布置(约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氧气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氧气在工业中的应用:介绍氧气在钢铁冶炼、焊接、切割等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及氧气在医疗急救中的重要性。
b.氧气与其他气体的对比:提供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对比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气体的特点。
c.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讲解氧气在大气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自然现象。
d.氧气的历史发现:介绍氧气的历史发现过程,包括普里斯特里和舍勒的实验,以及拉瓦锡对氧气的科学定义。
2.拓展建议:
a.鼓励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氧气在工业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b.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氧气与其他气体的性质差异,并撰写报告。
c.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如利用家用物品制作简易氧气发生器,观察氧气的产生和性质。
d.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资源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动物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