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课件.ppt
*************************************排便护理便秘的预防与处理脑卒中患者便秘发生率高达50-60%,主要由于活动减少、饮水不足、药物影响等。预防措施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克);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1500-2000毫升);建立排便规律,如晨起空腹喝温水;适当活动,如腹部按摩。必要时使用润滑剂、膨胀性泻剂或刺激性泻剂。失禁的护理约15-2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大便失禁问题,主要由于直肠感觉减退和括约肌控制障碍。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排便训练,如餐后30分钟尝试排便;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使用尿垫或专用内裤保护床单和衣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高脂食物等。排便训练通过系统训练帮助患者重建排便控制能力。训练方法包括:生物反馈训练,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感知和控制;骨盆底肌训练,增强括约肌力量;膀胱训练,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反应性训练,教患者识别直肠充盈感。训练需长期坚持,并结合饮食调整和活动增加。排尿护理尿失禁的评估与护理脑卒中后约40-60%的患者出现尿失禁,包括紧张性、急迫性和功能性失禁等类型。评估应包括失禁类型、频率、严重程度和诱因等。护理措施包括:膀胱训练(如定时排尿,逐渐延长间隔);骨盆底肌训练;提示或协助排尿;使用吸收性护垫或尿不湿等。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尿路感染和皮肤破损。记录液体摄入和排出量,调整饮水时间,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帮助患者克服尴尬感。留置导尿的护理部分患者如尿潴留、危重病例可能需要留置导尿。护理要点包括:维持封闭引流系统;固定导管,防止牵拉;保持尿袋低于膀胱位置;定期清洁尿道口(每日2-3次);观察尿液颜色、性状、量;密切监测尿路感染征象。应尽早评估撤除导尿管的可能性,避免长期留置导致膀胱功能退化。撤管前可进行膀胱训练,如间歇性夹管。撤管后监测首次排尿情况和残余尿量。间歇导尿的指导适用于尿潴留但不宜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指导要点包括:严格无菌技术(医院环境)或清洁技术(家庭环境);选择合适尺寸导管;润滑导管;正确的插入技术;记录每次导尿量;调整导尿频率(通常每4-6小时)。教会家属或患者自行操作,详细说明每个步骤,通过示范和回示确保掌握。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和导管的保存方法。定期随访,解决问题,调整计划。康复护理记录规范、完整的康复护理记录是保证护理质量和连续性的重要工具。日常护理记录应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感觉功能、吞咽功能、排泄情况等,记录应客观、准确、及时。康复训练记录需详细记载训练内容、时间、强度、患者反应和参与程度等。病情变化记录尤为重要,任何异常变化如意识改变、肢体活动减弱、新发症状等都应立即记录并报告。良好的护理记录不仅是护理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护理质量、开展研究的基础数据,更是法律文件和交班的重要依据。电子护理记录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记录效率和数据利用价值。家庭康复指导家庭环境改造建议针对患者功能状况和安全需求进行家庭环境改造。包括:安装扶手(浴室、卧室、走廊);移除地毯和电线等绊倒隐患;调整家具高度(如加高马桶、床铺);改善照明条件;安装防滑垫(浴室、厨房);确保通道宽敞,方便轮椅或助行器通行。这些改造可大幅降低跌倒风险。家属康复技能培训教会家属基本康复护理技能,如:安全转移技巧(床到轮椅、轮椅到马桶等);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辅助方法;吞咽障碍管理;用药指导等。培训应包括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强调安全第一原则,并让家属进行回示,确保掌握正确方法。居家康复计划制定根据患者出院时功能状况,制定个体化居家康复计划。包括:每日训练时间表;具体训练内容和方法;训练强度和频率;自我监测指标;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的时间点。计划应具体、可行、有弹性,并配有图文并茂的指导材料,便于家属和患者理解执行。康复辅具的使用轮椅的选择与使用根据患者体型、功能状况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轮椅。标准轮椅适合大多数患者,轻型轮椅便于搬运,电动轮椅适合长期使用者。坐姿要点:骨盆后倾,髋、膝关节弯曲90度,踝关节中立位。使用腰背垫和坐垫保持良好坐姿,防止压疮。助行器的选择与使用常用助行器包括:标准助行架(最稳定,适合平衡差患者);轮式助行器(移动更方便);肘拐(适合单侧支撑需求);手杖(稳定性最低,适合轻度平衡障碍)。高度调整至肘关节弯曲15-30度。正确使用顺序:先移动助行器,再迈患侧腿,最后迈健侧腿。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促进功能恢复。常用于足下垂(踝背伸障碍)、腕下垂和肩半脱位等。便携式功能性电刺激仪可在行走时使用,帮助足背伸,改善步态。使用时注意电极放置位置准确,刺激强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