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学课件-第九章 唾液腺疾病.pptx
2025年医学课件-第九章唾液腺疾病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唾液腺疾病概述
2.唾液腺炎症性疾病
3.唾液腺肿瘤性疾病
4.唾液腺结石
5.唾液腺感染性疾病
6.唾液腺功能性疾病
7.唾液腺损伤性疾病
8.唾液腺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01唾液腺疾病概述
唾液腺解剖生理学唾液腺位置唾液腺位于口腔内,主要分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其中腮腺为最大,占唾液分泌量的70%以上。腮腺位于耳垂下方,颌下腺位于颌下三角区,舌下腺位于口腔底部。唾液腺结构唾液腺主要由腺泡、导管和间质组织构成。腺泡是唾液腺的基本分泌单位,由大量分泌细胞组成,分泌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导管负责将唾液运输到口腔,分为闩状导管和主导管。唾液成分唾液由水分、电解质、酶、黏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组成。其中水分占99%,电解质包括钠、钾、钙、镁等,酶主要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黏蛋白有助于唾液在口腔中的流动,免疫球蛋白则具有抗菌作用。
唾液腺疾病的分类炎症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是唾液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类,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如急性唾液腺炎,病程短,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慢性炎症如慢性唾液腺炎,病程长,可能与细菌、病毒或自身免疫因素有关。肿瘤性疾病唾液腺肿瘤性疾病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生长缓慢,一般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如腺癌,生长迅速,易发生转移。唾液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唾液分泌量的异常,如唾液分泌过多或过少。唾液分泌过多可能与药物、精神因素或口腔干燥有关;唾液分泌过少可能与唾液腺自身疾病、全身性疾病或药物副作用有关。
唾液腺疾病的诊断方法临床检查临床检查是诊断唾液腺疾病的基础,包括口腔检查、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口腔检查可观察唾液腺的形态、大小和是否有肿块;触诊可评估唾液腺的质地、活动度和有无压痛;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和MRI等,可显示唾液腺的内部结构和病变范围。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唾液分析、血液检查和细胞学检查。唾液分析可检测唾液中的酶活性、电解质和免疫球蛋白等,有助于诊断唾液腺功能性疾病;血液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诊断唾液腺肿瘤;细胞学检查如唾液腺穿刺活检,可获取细胞学证据,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在唾液腺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超声检查可观察唾液腺的大小、形态和内部回声,对炎症和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CT和MRI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内部结构信息,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大小和侵犯范围。
02唾液腺炎症性疾病
唾液腺急性炎症病因与病理唾液腺急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厌氧菌等。病理上表现为腺体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和腺泡破坏。病程通常在1-2周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慢性炎症。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开口困难等症状。腮腺炎时,耳垂下方可触及肿块,颌下腺炎时,颌下区肿胀明显,舌下腺炎时,舌下区肿胀疼痛。炎症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诊断与治疗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冷敷、休息和缓解症状的药物。对于细菌感染,通常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或青霉素类。若炎症范围广,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唾液腺慢性炎症病因与特点唾液腺慢性炎症病因多样,包括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以及长期刺激等。病理上表现为腺体纤维化、导管阻塞和炎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病程较长,可达数月至数年,患者症状反复发作。临床表现患者常感到局部不适、疼痛、肿胀,有时伴有开口困难。慢性炎症可能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影响口腔健康。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腺体萎缩、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诊断与治疗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炎药物、手术治疗等。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恢复腺体功能。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可能需要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
唾液腺炎症的鉴别诊断细菌与病毒唾液腺炎症的鉴别诊断首先需区分细菌性炎症和病毒性炎症。细菌性炎症常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毒性炎症则由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细菌性炎症对抗生素治疗敏感,而病毒性炎症则需抗病毒治疗。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唾液腺炎症还需与唾液腺肿瘤相鉴别。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生长缓慢,边界清晰;恶性肿瘤如腺癌,生长迅速,边界不清,易发生转移。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炎症与功能性疾病唾液腺炎症还需与唾液腺功能性疾病相鉴别,如唾液分泌过多或过少。功能性疾病通常无明显的腺体肿胀和疼痛,唾液分析可帮助诊断。治疗上,炎症性疾病以抗炎为主,功能性疾病则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03唾液腺肿瘤性疾病
唾液腺良性肿瘤常见类型唾液腺良性肿瘤常见类型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唾液腺囊肿等。多形性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