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王会英.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王会英
〔摘 要〕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必须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 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人们认为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运用和培养, 直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普遍的关注; 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也时常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造成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偏差。因此, 加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 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摸索体会。
1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 “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 , 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 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 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 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用 “进一法” 和 “去尾法” 取商的近似数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 小强的妈妈要将 2.5 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 需要几个瓶?再让学生读题, 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瓶, 就是看2.5 千克里有几个 0.4 千克时, 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算出结果为 6.25, 我问学生: “按lsquo;四舍五入rsquo; 法我们准备 6 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 “不可以” 。我又问: “为什么?”学生都知道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0.1 千克油, 所以需要准备7 个瓶子才行。 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并告诉: 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方法叫“进一法” 。 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了 “去尾法” 。 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 “知识来源于生活” 的数学思想, 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 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2 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
” 在教学中, 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 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2.1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 环环紧扣的, 并总是按照发生—— —发展—— —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 或从旧知识引入, 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 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 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 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 在教学新教材第九册的连除应用题时, 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 通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 然后我启发提问: “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 学生都回答说: “不能。” 接着我又提问学生: “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 那么应该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 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 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以上的方法。这样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 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 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当然, 不同知识、 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 上起步, 以旧知识为依托, 并通过“迁移” 、 “转化” , 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 逻辑化。
2.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 “卡壳” 的现象, 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 点拨, 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 ??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 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另外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