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正常分娩》预测题.docx

发布:2025-04-05约2.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正常分娩》预测题

选择题

1.分娩过程中主要的产力是()

A.子宫收缩力

B.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C.肛提肌收缩力

D.圆韧带收缩力

E.四肢骨骼肌收缩力

答案:A

解析: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其中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腹肌及膈肌收缩力是第二产程胎儿娩出的重要辅助力量。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等。圆韧带主要是维持子宫前倾位置,与产力无关。四肢骨骼肌收缩力和分娩无关。

2.正常分娩时最主要的产道是()

A.骨盆入口平面

B.中骨盆平面

C.骨盆出口平面

D.软产道

E.骨产道

答案:E

解析: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和软产道。骨产道即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常分娩时最主要的产道。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骨盆出口平面是骨产道的不同平面。

3.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衔接的径线是()

A.双顶径

B.双颞径

C.枕下前囟径

D.枕额径

E.枕颏径

答案:D

解析:枕左前位胎头进入骨盆入口时以枕额径衔接,枕额径为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3cm。双顶径是胎头最大横径,足月时平均值约为9.3cm。双颞径不是主要的衔接径线。枕下前囟径是胎头俯屈后以该径线通过产道,平均值约为9.5cm。枕颏径足月时平均值约为13.3cm。

4.临产的重要标志是()

A.见红、尿频

B.见红、破膜

C.见红、腹痛

D.规律宫缩、破膜

E.规律宫缩、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

答案:E

解析:临产开始的重要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比较可靠的征象,但不是临产的重要标志。尿频可能是妊娠晚期胎头入盆压迫膀胱引起,与临产无关。破膜多发生在宫口近开全时,也不是临产的标志。

填空题

1.决定分娩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心理因素

解析:产力是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胎儿的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等会影响分娩过程;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对分娩产生重要影响,如过度紧张、焦虑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等。

2.胎头的主要径线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双顶径、枕额径、枕下前囟径、枕颏径

解析:双顶径是胎头最大横径,可用于评估胎儿大小;枕额径是胎头衔接时的径线;枕下前囟径是胎头俯屈后通过产道的径线;枕颏径是胎头的最大径线。

判断题

1.子宫收缩力的特点包括节律性、对称性、极性和缩复作用。()

答案:正确

解析:子宫收缩力的节律性是指子宫收缩由弱渐强,维持一定时间,随后由强渐弱,直至消失,间歇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如此反复。对称性是指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极性是指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缩复作用是指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时肌纤维不能恢复到原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

2.初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是指从临产出现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3cm,此期超过16小时称为潜伏期延长。()

答案:正确

解析:初产妇第一产程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潜伏期是从临产出现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3cm,正常约需8小时,最大时限16小时,超过16小时称为潜伏期延长。

解答题

1.简述分娩机制的概念及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步骤。

答案: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步骤如下: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3)俯屈: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原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为枕下前囟径,以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线。

(4)内旋转:胎头围绕骨盆纵轴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枕左前位时胎头向前向中线旋转45°。

(5)仰伸:当完全俯屈的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两者共同作用使胎头沿骨盆轴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转向上,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

(6)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