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国联军侵华.ppt

发布:2017-05-28约1.39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一 运动的背景 1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巨大的民族危机 2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教会势力的猖獗、压迫 二 运动的兴起 1.发源地:山东 原因 (1)甲午战争及战后受害最深 (2)教会势力猖獗、肆意欺压百姓 (3)德占胶州湾成为列强瓜分中国起点 (4)农民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义和拳 2 序幕:1898年赵三多领导的冠县起义 3 活动地区:山东、直隶等省 4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 反映出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具有朴素的爱国性,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人民群众参加义和团运动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落后性:“灭洋”是盲目排外 不科学性:“扶清”把救国与保清王朝等同 麻痹人民 放松了对清王朝的警 惕 5 组织特点 手段:宗教 自发性,松散性,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 1 清政府的对策 (1)1899派袁世凯绞杀 义和团转移到京津与当地组织联合 (2)由“剿灭”该为“招抚” 义和团纷纷进京津 6月底达到高峰 原因 无力镇压 加以利用控制再进行剿灭 三 义和团的发展 四 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的抗 1 八国联军侵华: 2 义和团的抗击 (1)廊坊、杨村狙击战 侵略军逃回天津 (2)天津保卫战 聂士成战死 天津沦陷,侵略军建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 (3)北京的战斗 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东郊民巷 结果 慈禧西逃,北京陷落,瓦德西设联军司令部 义和团失败 清政府宣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 五 义和团的失败 1 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 自发的没有统一领导、严密的组织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利用迷信手段 对封建统治这认识不清,行动具有盲目性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由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性质)。 由于农民阶级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归失败。 (结果)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梦想。 (作用、影响)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 (态度)之演变过程 镇压→招抚→镇压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其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本质. 六 《辛丑条约》的签定及其危害 1 时间:1901年9月 签定国:11个 2 内容 危害 (1)是空前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2)“使馆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改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结论: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 划 拆 惩 改 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进入资本输出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