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四川专版)2014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 (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命题趋势: 文言文比较阅读在中考阅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12四川中考有南充、广元、宜宾、眉山、达州、资阳、广安采用了比较阅读。2013四川中考有成都、眉山、宜宾、南充、达州。 目前,在比较阅读出现了两种新的趋势: 1.文言文与诗词曲比较阅读。 2.文白比较阅读,如山东的枣庄、湖北的宜昌等地就是这样。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 题 例 析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D ①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②王芬性情粗疏没有韬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会祸及宗族,您千万不要参与! ①德行高尚,言行一致。②见识过人。③名士高风,清正廉洁。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解 析 此题所选两则材料皆为课外文言语段,用同一人的两则不同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以人物传记为文本,考察人物的品性。第(1)题,对实词考察,较为简单。要求学生积累常用实词的意思,学会知识迁移。第(2)题,文言翻译,要求掌握基本的文言翻译方法,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第(3)题,对人物评价,要求准确概括并结合例子解释。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D A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B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B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①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②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 可从曹刿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聪明才智等选择任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作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解 析 此题所选材料是一则课内语段,一则课外语段。采用语言描写,分别描绘了两位策士的形象特征,都是劝说君王,而且都与战争有关。《曹刿论战》作为课内重点篇目,知识要点应当不成问题。《齐欲伐魏》要重点落实“极:筋疲力尽”“疲:疲惫不堪”“‘罢’通‘疲’,意思是乏、累”“顿:困顿、疲弊”“弊:困乏、疲惫”“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词语的意思。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文言文比较阅读相比课内文言文阅读来说,是增加了难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但考点仍然相同。所选材料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等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我们认真识记课内文言知识,掌握文言用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解答就迎刃而解。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是对选文进行比较、对照、鉴别的基础。由于用来比较阅读的选文之间存在着联系,把握文意时要注意发挥迁移思维能力,根据对一篇选文的理解来加深对另一篇选文的理解,相互启发,使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进行比较阅读,还要注意“同中求异”和“异中 方 法 总 结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求同”。“同中求异”是对选文之间的不同点要能够辨析,“异中求同”是对选文的共同点要能够概括,这正是比较阅读题的突出特点。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看看是文章内容的比较,还是写作特色的比较,是要求“求同”还是要求“求异”。只有找准思考方向,才能够避免答题的失误。 下面我们继续巩固文言知识。 一、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1)用“……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判断词“是”表判断,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4)“本”“诚”“则”“乃”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如:①臣本布衣。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第24讲┃ 文言文比较阅读 真题例析 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