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偏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散偏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冯子朝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卫生院 广东 江门 529085)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例,72例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胶囊,疗程一周;治疗组:使用中药加味散偏汤为主方配合针刺治疗,疗程1周。结果:对照组中,6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7%,明显低于治疗组的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治疗组疗效更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中药配合针刺明显有效的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药;散偏汤;针刺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53-01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以发作性的一侧剧烈头痛为其主要特点,常可伴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症状严重时可放射至头及颈部,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作,可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故临床治疗困难,不易根治。笔者采用中药加味散偏汤为主方配合针刺疗伤偏头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72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6.7岁,病程半年----8年;治疗组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19-63岁之间,平均年龄57.1岁,病程3月-12年。
1.2诊断标准
1.2.1 有反复发作偏头痛病史,且首诊时为发作期,以一侧头痛为主要症状。
1.2.2 排除颅脑及其他部位病变所引起的头痛
1.2.3 头痛发作期及缓解期神经系统检查均呈阴性
1.3治疗方法
在治疗期内两组患者均尽可能停用止痛药物。治疗组使用中药汤剂配合普通针剂治疗,中药汤剂主方为散偏汤加味,其组成为:白芍30,川芎 30,柴胡15,郁李仁15,白芷15,炙甘草10,香附10,防风10,白芥子10,蜈蚣1条,兼失眠者加柏子仁10,酸枣仁10,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5,云苓15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夏10,生姜10,兼头晕者加天麻10 ,鸡血藤15,痛甚者加大黄5,乳香10,没药10,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1周。
针刺方法:
选穴:风池、中渚、足临泣、合谷,风市,除风池穴选患则外,其余均选健则,平补平泻手法。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30分钟后出针。痛连后项者加后溪、束骨、痛连前额者加公孙、太白,痛连颠顶加太冲、太溪,夜间剧痛者于患则太阳穴或附近浅静脉处点刺放血。每天针刺一次,连针7天。
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天晚上服1次,疗程为1周。
1.4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经治疗1周后偏头痛症状消失,3月内无复发现象。
有效:经治疗1周后偏头痛症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减轻。
无效:经治疗1周后偏头痛症状无任何改善或停止治疗前后症状变化不大。
2 结果:
两组偏头痛患者疗效对比如下:对照组患者中,6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统计学意义(Plt;0.05)。
3 讨论: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发作性一侧头颅的剧烈疼痛,常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有家族发病倾向,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观点认为其发病原因多由血管舒功能失调所致,且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精神、过敏等因素有关。西医对本病治疗并无根治之法,通常使用止痛药物或血管扩张剂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偏头痛归属于中医学“偏头风、首风、头偏痛”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脉络闭阻,清窍失养。该病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从而导致经脉瘀阻,不通则通。头为诸阳之会,髓海之所在,五脏之精气及六腑之清气均上注于头。无论是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致气血逆乱而使脉络闭阻,清窍失养而引起偏头痛发病。故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通络、化瘀、止痛,散偏汤源自陈土铎《辨证录》,方中重用川芎,取其辛温升散以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正如《本草汇言》所言:川芎“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与白芍合用又可补肝血,平肝气,白芍的酸收又可制约川芎、白芷等药的辛湿太过,郁李仁通利大便,使邪有出路,白芷善散头风而止头痛,白芥子消痰散结,与川芎合用,可分解痰瘀之??结。柴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