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3-智能电网与配电自动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对开展DA/ADA工作的建议/2 把握好实施DA应具备的条件: 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对供电可靠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一次网架与一次装备满足实施DA的要求 供电可靠性已达到一定水平(如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已降至5小时以内),且故障停电在总停电时间里占到一定比例(如三分之一以上)。 基础管理工作达到一定水平 拥有一只高素质自动化人才队伍 * 对开展DA/ADA工作的建议/3 明确DA建设目标 关键是给出供电可靠性改进量化指标 停电时间减少目标 停电次数减少目标 供电恢复时间减少目标 供电可靠性改进目标对DA设计方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选择哪些站点(开关)进行监控 被选站点的监控方式,即是否需要进行遥控。 * 对开展DA/ADA工作的建议/4 确保系统的实用化 合理规划系统功能:初期建设目标确保DSCADA、馈线自动化这两个基本功能,慎选潮流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 合理规划系统采集的数据量与上报频率,减少系统数据处理容量。 选择质量过硬、标准化程度高的终端设备,减少系统安装与管理维护工作量。 * 对开展DA/ADA工作的建议/5 解决好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问题 已有DA系统都不具备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功能,影响系统作用的发挥。 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技术已经成熟,成功率可达95%以上。 利用故障暂态信号的方法(暂态法):通过比较故障点两侧暂态零序电流波形的极性或相似性实现定位 中性点投入电阻法 注入信号寻迹法 * 暂态接地电流特点: 暂态电流远大于稳态电容电流。暂态最大电流与稳态电容电流之比,可达到几倍到十几倍。 暂态最大电流值与故障时电压相角有关。一般故障都发生在电压最大值附近。 暂态电流值不受消弧线圈的影响。 * 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零序电流的分布 * 对开展DA/ADA工作的建议/6 加强管理维护工作 DA系统拥有成千上万个终端,管理维护工作量十分繁重,甚至会超过一次系统的工作量。 管理维护工作是保证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关键。要做到: 制度落实 人员落实 经费落实 * 在DA建设中贯彻SDG观念 IP通信技术 快速故障自愈 企业信息集成总线 * IP通信技术/1 基于IP协议,实现点对点对等通信 支持终端到主站之间的无缝通信连接:采用交换机汇接终端数据,无须配电子站进行规约转换。 支持相关节点实时数据交换,实现分布式智能控制、广域保护与控制。 为将来扩展智能配电网功能打好基础 采用无源光纤技术(EPON),避免FTU电源失电影响同一链路上其他设备通信。 * IP通信技术/2 传统组网技术 * IP通信技术/3 无源组网技术(EPON) * 快速故障自愈技术 FTU与上下游邻居交换故障检测信息,判断故障点位置。 实现双电源手拉手环网当地快速故障定位、隔离与自动恢复供电 双电源手拉手环网 * 企业信息集成总线/1 信息集成必要性(以故障处理为例) 调度人员借助配电GIS(停电管理系统)了解故障点位置与停电范围,制定负荷转供与故障抢修方案,指挥抢修作业车。 配电GIS实现故障定位需要获取的信息:配网自动化(SCADA)系统的实时运行信息与故障信息,自动读表系统的用户停电信息,用户电话停电投诉信息。 配电GIS系统需要将停电范围、停电原因、供电恢复预估时间等信息及时传给电话呼叫中心以回答用户咨询。 * 企业信息集成总线/2 应用新型集成总线(UIB,Utility Information Bus)实现各种自动化系统的有效集成。 关键技术 IEC61970/61968标准:通用信息模型(CIM)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技术 软件中间件技术 * 供电企业“自动化系统”传统集成方式 企业信息集成总线/3 * 基于企业信息集成总线(UIB)的自动化系统集成 企业信息集成总线/4 * * 智能配电网的主要技术内容/3 柔性交流配电技术(DFACTS) 定制电力(Custom power):应用电子电力设备实现电能质量的改善与控制,为用户提供电能质量满足其特定需求的电力。 定制电力设备:静止无功发生装置(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固态断路器(SSCB)。 统一潮流控制(UPFC) 故障电流限制器 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 基于电力电子器件的故障电流限制器 * 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 什么是分布式电源? 分布式电源(DER,Distributed Electric Resource):分布式发电装置+分布式储能装置 分布式发电(DG,Distributed Generation) 小型的、直接联到配电网上的、一般向当地负荷供电的发电方式。容量在50MW以下 。 分布式发电技术:微型燃气轮机、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 分布式储能装置 分布式储能装置是指模块化、可快速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