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学总论-课件.ppt

发布:2017-09-04约2.01万字共1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学总论 总 论 一、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古代将记载中药的专著称为本草。 “药物以草为本”。(《蜀本草》) ⑵与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辨证、立法 组方 临床实践 中药理论 俗语云:“识医不识药,十医九不著” 3.在现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三.学习《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系、 用药禁忌等)。 2.掌握130余味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4.熟悉80余味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 6.了解80余味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供参考。 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中药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 “神农尝百草……一百而遇百十毒”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1. 成书于东汉未年,作者托名神农。 2.主要内容:分序例和各论,载药365种,按有毒、无毒、补虚与祛邪分为上中下三品。 3.主要学术价值: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2)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3)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4)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二、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炮炙论》  1.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陶弘景。 2.主要内容:朱书《本经》,墨书《别录》(“附经为说”)。载药730种,增加药材品种鉴别内容。如苍术与白术。芒硝与硝石(kN03)又创“诸病通用药”。 3.主要学术价值: (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2)确定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炮炙论》 1.南朝刘宋时期雷敩 2.主要内容: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3.主要学术价值: (1)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2)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三、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唐本草》) 1.成书于唐代,作者苏敬、李勣等。 2.主要内容:载药844种 3.主要学术价值: (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成书于开元年间 (公元713年-741年),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后世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宋、金元时期 《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官修本草) 《证类本草》又《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作者唐慎微,成书北宋   2.主要价值:   (1)保存了宋以前本草文献资料   (2)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实用价值。 五、明代《本草纲目》   1.作者李时珍,成书于明代。  2.主要内容:载药1892种,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16部,60类。   3.主要价值:  (1)集16世纪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2)在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被誉称为“百科全书”(达尔文)。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主要纠正或补充《本草纲目》 近代本草: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 《中华药海》 《中华临床中药学》 《中华本草》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品种、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产地与质量、产量 药材的引种栽培、动物驯养 水提取物(人参皂甙)含量(%) 日本长野县红参 13 韩国红参 14 日本长野县白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