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角色特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代大学生社会角色特征 与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陆士桢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变迁 ——社会变迁与合谐视角下的大学生 1、社会变迁中的大学生 兼有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双重身分,是社会上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的群体; 思想观念及行为上受社会变迁的动荡和混乱影响直接而尖锐; 青年亚文化内涵的代表性群体,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 面临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等; 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 2、和谐社会视角中的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主力后备队伍,承担着典型的代际更替功能; 大学生处于最大、最近的社会预期阶段,其寄托着家庭对于优化社会分层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群体是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高社会预期值的潜在力量; 大学生群体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既是思想理论上的,又是现实的; 3、大学生群体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的作用 1、大学生群体在数量上的大规模增加,可以优化中国人口的教育及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在职业手段的权重; 2、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增加企业发展的后劲,形成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活力; 3、大学生群体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经过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导,将会在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体系的认同力量,成为和谐社会建构的思想基础 ; 4、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文化、科技知识的社会群体,将成为社会底层群体提升社会分层的现实参照坐标,发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提升阶层的示范效应 ; 二、大学生角色与功能的悖论 ——大学生社会定位的困惑与选择 1、面临的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的困惑 在受教育程度上,从高学历者到一般、中等教育水平的人; 在社会身份上,从“干部”到“自谋职业者”; 在人群的划分上,从“社会精英”、“天之骄子”到普通老百姓; 在民众的认知上,从主流意识和高尚道德的代表到日渐低评价,甚至“妖魔化”; 2、自身主观的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偏离 受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发展目标上偏向物质化、现实化、功利性,发展方向易发生偏差; 生存压力大,不具备必备的抗拒压力的技能和心理素质; 就业期望过高,对新的社会形象准备不足; 自我评价过高,实际能力严重不足,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3、对社会流动的风险缺乏必要的 心理抵御能力 有缺陷的教育体制造成缺乏学习之外的社会适应能力; 快速变革的社会现实造成缺乏理性认识、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 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缺失造成实际解决问题的不足; 家庭教育的非理性造成人际关系能力的薄弱; 成长发展的全方位准备不足; 一、文化与当代青年文化环境 ——从文化视角看大学生社会发展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包含社会中某一部分人拥有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等的综合体;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存在于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 思想道德文化,包括对世界的解释和基本的价值观; 科学理性文化,特指对人类和自然的规律的认识; 文学艺术文化,主要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社会习俗文化,指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行为表现出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在人类文化学看来,文化是保存特殊团体或社会的价值观、知识的容器; 社会的整体变迁: 观念多元 利益多样 职业自主 生活个性 结群多向 3、关于青少年次文化的含义 关于次(亚)文化—— 指拥有一些独特文化特质的团体表现出来的文化; 青少年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显著特征,对于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是社会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在倡导文化多元的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次文化团体有着和睦共处的可能和必要和可能; 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学生为本,确立价值核心 ——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1、确立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价值 1、祖国利益至上; 2、在团体中发展健康个性; 3、诚信守纪; 4、创造发展中实现自我; 2、为大学生构建起人生的支点 1、学会学习,打好持续发展的基础,获得物质支撑的能力; 2、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 3、学会适应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积极顺利地得到外部世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3、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自我发展” 1、以强调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与个人在社会中的作为紧密相连; 2、以“和”、“和谐”定位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 3、认真思索、反省社会、人生价值目标的自我调整; 4、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价值选择: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 社会适应: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发展:抗拒压力与耐受挫折的能力 展现自我:自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