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整体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doc

发布:2018-01-01约3.0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整体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曹军亚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17病区214400) 作者简介:曹军亚(1978.4-),在读本科,护师,研究方向:颅脑患者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80例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r指数评分疗效和Fugl-Meyer评定疗效。结果:护理后,整体护理组的Barther指数评分疗效和Fugl-Meyer评定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Plt;0.05;整体护理组的认知和运动评分均比常规护理组显著提高,Plt;0.05。结论:整体护理促进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整体护理;轻中型颅脑外伤;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51-01 急性颅脑外伤是临床上的多发病,轻中度外伤患者经治疗后往往伴有一定的功能障碍,若不加以防治,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社会均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压力。通过对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采取整体护理,患者的功能康复得到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入住我院的80例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7-56岁,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40例。病例纳入标准:①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I证实;②格拉斯哥评分(GCS)gt;8分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病史及颅脑损伤前已知存在认知障碍或可疑认知障碍患者;②严重视力或听力障碍者;③并发其他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④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 1.2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待病情稳定3周后进行康复护理,整体护理组采用整体护理组采用如下方法护理。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首先消除患者家属的恐惧、焦虑的心理,耐心细致地做好家属入科宣教,并用眼神、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显示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使他们视护士为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的不良因素,以便他们与医务人员配合,促进患者康复。 1.2.2保持舒适体位:在患者伤后及生命体征平稳后48h内保持患者良好的肢体位,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肩关节外展,肘腕伸直,手指分开,下肢屈曲膝下垫软枕,双足跟垫软圆圈垫,健侧卧位时头部保持自然舒适,健侧上肢自由摆放,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患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用软枕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患侧下肢放置在健侧下肢前,膝关节呈gt;90deg;弯曲,并在膝内侧至足底部置一软枕,患侧卧位时,后背垫楔形软枕, 60~80deg;倾斜为佳。 1.2.3生命体征平稳48h后至2周内促醒护理、被动运动、肢体按摩以及膀胱功能训练。采用皮肤刺激、穴位刺激,每天2次,由轻刺激逐渐增强到强刺激。被动活动关节,由健侧到患侧,由近端大关节到远小关节依次进行,上肢做肩关节外展、外旋,前臂后旋及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做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每个关节每天3~4次,每次5~10遍。按摩患侧肢体,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手法应先轻后重由慢到快,每天2次,每次15~30min。 1.2.4生命体征平稳1周后至功能恢复,对意识未清醒者继续重复前面的康复训练。对意识清醒者给予心理护理和运动训练,树立患者完全康复的信心,上肢进行举、握、拉运动,下肢增加抬、蹬动作,在患者坐位能够耐受30min时尽早离床活动,进行有依靠的站立练习,每次20~30min,逐渐独自站立过渡到步行及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3观察指标: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ithel指数评分,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定。日常生活活动完全完成: gt;60分,基本完成: 41~60分,部分完成:20~40分,完全帮助完成:lt;20分。运动功能V为痊愈,Ⅳ为轻度运动障碍,Ⅲ为中度运动障碍,Ⅱ为明显运动障碍,Ⅰ为严重运动障碍。两组分别在入院护理前及出院护理后进行测评。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lt;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护理后,整体护理组的Barther指数评分疗效、Fugl-Meyer评定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Plt;0.05,见表1、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