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土木工程10级
测 量 实 习 指 导 书
一、平面控制测量(图根导线测量)
根据平面控制点或首级平面控制点(称起算数据)坐标(x,y)及方位角,在测区内布设图根平面控制点——图根闭合导线点。
起算数据:选取编号为1的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其平面坐标和起算边方位角另行给定。(参见教材图5-21)
(一)外业测量:
(1)踏勘选点:先确定导线走向从1点始按顺时针方向(测右转折角)或按逆时针方向(测左转折角),依选点原则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待测导线点(编号1,2,…,n;如教材图5-21类似图,n点选取临近1点),组成闭合导线。点位选定后即用改正液标记,并编号,做好点之记。要求边长D≤100m,相邻点之间通视良好,便于导线量边测角,又便于后期碎部测量;点位选在稳固坚定的地方,不能影响交通,又便于安置仪器。
(2)测量边长:用全站仪丈量各边的水平距离。每一边丈量二次,其相对较差│D往-D返│/D平均≤1/3000,若符合要求,取往返测平均值作为边长最后结果。
(3)测量转折角βi(内角 - 右角或左角,βi:β1、β2、……βn):用DJ6经纬仪按测回法测一测回,要求:当上半测回(盘左)角值与下半测回(盘右)角值之差≤40〞时,取两个半测回角值平均值作为结果。
外业测量记录采用“导线测量记录手薄”专用记录纸(见附件5表)。
(二)内业计算:内业计算前,首先检查外业记录纸,看是否有遗漏,计算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检查无误后才能进行计算。(参考教材P113-115)
(1)将起算数据和实测数据填入图根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采用附件6表);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3)计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检核:最终推回起始(起算)边上,与原方位角相同。
(4)各坐标增量预算:△x测 =Dcosα, △y测 =Dsinα(理论上△x=0, △y=0);
(5)闭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fx=△x测 , fy=△y测
(6)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计算及限差要求:k=√fx2 +fy2/D≤1/2000
(7)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Vx=-fx· D/D Vy=-fy·D/D
(8)改正后坐标增量:△x改=△x测+Vx △y改=△y测+Vy
检核 : ∑V x = -?x ∑Vy= -?y
∑△x改= 0 ∑△y改= 0
(9)计算各导线点坐标:X终=X始+△X始-终 Y终=Y始+△Y始-终;其中,△x始-终和△Y始-终即(8)中改正后的坐标增量△x改和△y改。
注意:计算中角度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值取至毫米(最后成果取至厘米)。
二、高程控制测量(图根水准测量)
采用普通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相邻导线点间高差,再由1点高程H1,推定各导线点1,2,… n-1各点高程。(参见教材)
水准路线形式——闭合水准路线:从1点出发,最后仍回到1点。
(一)外业测量:
(1)一般设若干站测量相邻导线点间高差。如果导线边长(D)不超过200m,且条件允许,可不设转点直接测量。
(2)在一站上应用变动仪高法(通常改变仪高10cm左右)测量两立尺点间高差(后视一前视),若两次测量高差互差≤5mm,则取平均值作为该站的最终结果。(数据记录采用水准测量实验报告表格或教材相应表格)
(3)检查该站记录,计算合格后,迁至下一测站测量(前视尺不动),方法同前,直到测完整个导线点,并回到起始高程点1。
(二)内业计算:
水准测量外业结束后,应认真检查外业测量手薄,无计算错误,且不超限,方可进行内业计算。
(1)成果按教材P36表即“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表样式整理计算。
(2)对于闭合水准路线,h理=0 ,因此,高差闭合差fh(W)=h测-h理=h测
限差要求: fh≤fh容=±12mm(n为测站数)
(3)高程计算:对路线闭合差进行平差后,由已知点高程H1推算各图根点高程,并推回到1点与H1比较作检核。
注意:观测和计算单位均取至毫米,最后成果取至厘米。
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做好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后,在各图根控制点上设站测定碎部点的位置,同时展绘地物与地貌(山丘以等高线表示、斜坡和陡坎可示坡线表示)。
准备工作
用纸质绘图纸,用对角线法或坐标格网尺法绘制40cm×50cm内图廓和坐标方格网,方格网纵横线间隔为10cm,线粗为0.1mm。要求方格网实际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不大于0.2mm,方格网对角线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不大于0.3mm,方格对角线上三点共线的偏差应小于0.2m。
控制测量测得的所有图根点(或称解析图根点),依1:500比例尺逐个展绘在图纸上,要求控制点间的图上长度与坐标反算长度之差不大于0.3mm 。
(2)测绘方法及要求
测绘方法: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测绘法。经纬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