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三级预防.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三级预防孙步彤 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肿瘤血液科肿瘤(tumor):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危险因素?预防外部环境因素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一下哪些因素与癌症发生相关?身边的事件:机体内部因素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化学因素:Pott P(1775): 童年时当过烟囱清扫工的男性患阴囊癌的比率增高 扫烟囱工人与阴囊癌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化学因素:Volkman and Bell (1870’s): 长期与石蜡油和焦油接触的工人易患皮肤癌 石蜡油、焦油与皮肤癌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化学因素:Rehn (1880’s): 接触苯胺的工人发生泌尿道膀胱肿瘤 Yamagiwa and Ichikawa (1915): 反复用煤焦油涂擦兔耳成功地诱发了皮肤癌 动物实验证明的化学致癌物多达2000余种烷化剂、多环芳烃、芳香胺类、偶氮染料、亚硝基化合物作用强度作用方式肯定致癌物直接致癌物化学致癌物分类:可能致癌物DNA 损伤间接致癌物通过代谢形成亲电子衍生物促癌物潜在致癌物恶性转变已经形成的肿瘤细胞克隆分裂生长,扩展成界限明显的癌前期病变。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导致细胞获得肿瘤的恶性特性。致癌物导致基因突变启动阶段促进阶段发展阶段化学相关致癌肿瘤: 白血病、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皮肤癌、泌尿系统肿瘤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物理因素: (一)电离辐射(二)紫外线 (三)石棉等矿物纤维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物理因素:(一)电离辐射 分类:电离辐射、粒子辐射 机制:氧自由基 相关肿瘤:白血病、肺癌、皮肤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二)紫外线 分类:3个不同阶段:UVA(320-400nm)、UVB(280-320nm)、UVC(200-280nm) 机制:与DNA形成嘧啶二聚体导致DNA损伤 相关肿瘤:皮肤癌(三)石棉等矿物纤维 分类:温石棉和青石棉 机制:尚未阐明 相关肿瘤:肺癌、间皮瘤、胃肠道肿瘤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生物因素: ? 病毒: ? EB病毒: 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 ? 单纯疱疹病毒:宫颈癌 ? 乙肝病毒:肝癌 ? 霉菌毒素: ? 黄曲霉素:肝癌、胃癌 ? 念珠菌毒素:食管癌 ?寄生虫及细菌 ? 华枝睾吸虫:肝癌 ? 埃及血吸虫:膀胱癌 ?日本血吸虫:大肠癌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合理过量饮酒吸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不安全性行为空气污染家庭使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烟雾应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 虽然大多数肿瘤的发生与环境有关,但暴露于同样环境致癌物的一群人,仅有少数人罹患肿瘤,这是什么原因?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式内在因素的致癌作用 遗传因素:种族分布差异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1.癌变通路上关键基因(肿瘤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种系突变2.一些影响个体对环境致癌因素敏感性的遗传多态性或遗传变异性。 (一)高度外显的种系突变和肿瘤易感性 二次突变学说(Knudson hypothesis): 携带种系突变体细胞突变肿瘤 anti-oncogene功能丧失遗传性肿瘤的特点家族聚集性发病率低于一般人多个原发肿瘤、双侧伴其他功能异常存在基因异常(二)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染色体DNA中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差异性,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高于1%。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是最主要的基因多态形式,是决定个体之间遗传差异的基础,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 肿瘤易感基因多态性会使致癌因素在体内代谢、激活、与大分子结合、对DNA损伤修复能力均可形成差异,造成个体对环境因素易感。 机制复杂危险因素外在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营养因素 激素水平机体内在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生活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