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经络学-足太阴脾经腧穴.ppt

发布:2018-07-18约1.09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的要求 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一)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1、体 表 路 线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 2、体 内 联 系 属脾,络胃。 并与咽、舌、心联系。 二)主要病候 ①胃痛 食则呕 嗳气 腹胀  便溏 黄疸 身重无力 ②舌根强痛  ③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三)常用腧穴(本经21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①崩漏 月经过多 便血 尿血。    ②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③癫狂痫 惊风 多梦 刺灸:浅刺0·1寸。 可灸。 2、公孙(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 呕吐 腹胀 腹痛 泄泻 痢疾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痿 遗精 遗尿 小便不利  水肿。    ③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④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孕妇慎用。 三阴交穴的解剖结构图 4、阴陵泉 (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 主治:①腹胀 、 泄泻、黄疸。    ②水肿 、小便不利或失禁。 ③膝关节痛 刺灸:直刺1~2寸。 可灸。 阴陵泉穴的解剖结构图 5、血海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 崩漏  闭经 痛经。    ②皮肤病:瘾疹 湿疹。  ③膝股内侧痛。 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血海穴的解剖结构图 6、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喘 ②胸胁痛 全身疼痛  四肢无力。 刺灸:斜刺或平刺0.5 ~ 0.8寸。 可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