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执业医师妇产科第八章 妊娠合并内科疾病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pdf

发布:2024-05-08约1.33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妊娠后,母体内大量增加的雌、孕激素可影响消化系统平滑肌的生理功能,引起一些与

消化系统疾病相似的症状,从而影响正确诊断。同时,急性病毒性肝炎不但累及胎儿,而且

病变发展迅猛,可转变成重症肝炎。危及母体。产科临床常见的合并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消化性溃疡。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为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致病病毒包括甲型

(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及戊型(HEV)5种肝炎病毒。近年叉发

现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但这两种病毒的致病性尚未明确。文献报道孕妇病毒性肝

炎的发病率为0.8%~l7.8%,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因此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研

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产科与传染科医生共同的研究重点。同时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有重症化倾

向,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妊娠与病毒性肝炎的相互影响

1.妊娠、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本身并不增加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因为妊娠

期新陈代谢率高,营养物质消耗增多,糖原储备降低;妊娠早期食欲不振,体内营养物质相

对不足,蛋白质缺乏,使肝脏抗病能力降低;妊娠期肾上腺皮质、卵巢、胎盘产生多量雌激

素等需在肝内灭活,并妨碍肝脏对脂肪的转运和胆汁的排泄;胎儿代谢产物需经母体肝内解

毒;分娩时体力消耗、缺氧,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以及产后失血等因素,加重肝脏负担,

使病毒性肝炎病情加重、复杂,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重症肝炎及肝昏迷的发生率较非妊

娠期高37~65倍。妊娠并发症引起的肝损害,极易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混淆使诊断难度增加。

2.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1)对围生儿的影响:欧美国家报告乙型肝炎除引起早产

的几率增高以外,对围生儿无其它影响。但国内的文献一般认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使流产、

早产、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新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也增高。有报道肝功能异常

的围生儿死亡率高达46%o.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生率约高2倍。近年研究发

现病毒性肝炎与唐氏综合征(Down,ssyn-drome)的发病密切相关。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

胎儿可通过垂直传播而感染,尤以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较高。婴儿T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对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围生期感染的婴儿,有相当一部分将转为

慢性病毒携带状态,以后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对母体的影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发生率增加:妊娠早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可使早孕反应加重;妊娠晚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可能因为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使得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分娩时因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产后出血。妊

娠晚期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重症率及死亡率较非孕妇女高。有资料报道,重症肝炎的发生率

为非孕妇女的66倍,在肝功能衰竭基础上,以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消化道出血、

感染等为诱因,最终导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直接威胁母婴安全。另外,妊娠期雌激素

水平升高,部分孕妇出现肝掌、蜘蛛痣,并随妊娠进展加重,分娩后4~6周后可消失。

3.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1)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病毒一般不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极小,

但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吸入羊水或受粪便污染

可使新生儿感染。

(2)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患乙型病毒性肝炎极易使婴儿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者,母婴传播引起的HBV感染在我国约占婴幼儿感染的1/3,40%~j0%的慢性HBsAg携

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儿能否感染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母亲发生乙型肝炎的时间:

妊娠早、中期发病者婴儿感染率仅6.2%,而妊娠晚期直至产后2个月内患病者,其婴儿感

染率达70%;②孕妇HBsAg携带情况:当孕妇HBsAg阳性时,婴儿感染率在欧美国家不超

过l5%,而我国、日本等多在40%以上,提示这种差异与种族与地区有关,但更与病毒复

制情况有关。一般认为,母亲外周血HBsAg滴度及HBVDNA阳性率越高则婴儿感染率越高。

此外,感染肝炎病毒的时间越接近妊娠晚期、羊水中存在HBsAg,且产程越长,胎儿感染率

越高。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导致胎盘裂隙形成,胎盘屏

障功能破坏,亦可增加HBV感染的可能性。艾滋病病毒感染同样会增加HBV的感染率。HBV

母婴传播有3种途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