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之五脏六腑-课件.ppt

发布:2017-09-03约6.3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开窍于舌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以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心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失语 6.在志为喜 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志有关。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喜伤心”“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正常-喜而不过 反常 “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1、心之功能失常,情志改变 心气不足——易悲、时欲哭 心气实——狂、笑不休 2、过度喜乐,心气涣散 轻则失眠 重则发狂  调养方法:推拿按摩心经或心包经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内服中成药: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 7.在液为汗:指津液通过心的阳气蒸腾气化后,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心气虚自汗,心阴虚盗汗心阳虚大汗淋漓肢冷。主红色 。 汗 阳气蒸腾 心主血 血 津液 同源于水谷精微 “血汗同源” “津血同源” 附: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心脏的外围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也称“檀中”。外感热病见神昏、谵语等—“热入心包”。 调养脏腑——心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中医文献。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饮食营养的合理调剂,是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而提出了“医食同源”的学说。《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 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 “五谷为养”指出了人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离不开五谷。这里的“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并非确指某五种谷物。 “五畜为益”是《黄帝内经》中论述配餐的又一重要原则。“五畜”亦泛指肉、乳、蛋等食品。这类食品营养价值较高,吸收利用率较好,因此在以粮食为主的同时,适当配一些肉、乳、蛋品是大有补益作用的。 “五菜为充”的“五菜”,也是泛指各种蔬菜。古人认为,如果只吃粮食和肉类而不吃蔬菜,营养也不够全面,因此把蔬菜也提到议事日程,列为日常饮食的必需品。 “五果为助”是说尽管有了以上几类食品,但还不够,还要尽可能地吃一些干、鲜果品加以补助,才更有利于养生保健。 五行属性归类对应列表 五味 五色 五畜 五果 五谷 五菜 五行 五脏 五官 五体 五志 酸 青 狗肉 李子 高粱 韭 — 木— 肝 目 筋 怒 │   苦 赤 羊肉 杏 麦 薤 —火— 心 舌 脉 喜 │ 甘 黄 牛肉 枣 粟 葵 —土— 脾 口 肉 思 │ 辛 白 鸡肉 桃 稻 葱 — 金— 肺 鼻 皮毛 悲 │ 咸 黑 猪肉 栗 豆 藿 — 水— 肾 耳 骨 恐 五味 五色 五畜 五菜五果 五谷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苦 赤 羊肉 薤 杏 麦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五色是中医食疗理论中的一环,不同颜色的食物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的养生! 五色赤色食物,对应五行为火,入心,可以提高心脏之气,增强人们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多吃红色食品能预防感冒,还有清血补血、通血之效,如红米、红豆、花生、红枣等。 红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 大红色的蔬菜含有番茄红素,紫红色和紫黑色的蔬菜含有花青素 五味苦味与心相应。 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可增强心脏功能。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五谷小麦重养心。 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中医认为它能养心益肾,除热止渴,利尿通淋,安神、除烦去燥。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做法: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或去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每天早中晚服用。 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