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1课件.ppt

发布:2017-02-06约2.79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穴位贴敷治疗 ——冬病夏治 中医特色护理小组 甘肃省中医院肺病科 刘晓霞 概念简介 “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 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 疾病。 “夏治”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 的疾病在夏 天疾病缓解期 的时候治疗,来减 少在冬天或者春天发作次数、缓 解发作的程度,顾名思义“冬病 夏治”。 概念简介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容易贪凉饮冷耗伤阳气的时候,“三伏天”在人体相关穴位敷贴辛热温阳之药物,扶助人体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减少在阴寒较盛之冬秋季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复发。 概念简介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姜汁、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无痛穴位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 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功效 穴位 贴敷疗 法 适应病症 慢性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 慢性咽喉炎 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证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穴位贴敷的常用穴位 常用腧穴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有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肾俞、膏肓、大椎、脾俞、天突。腧穴归经多属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和经外奇穴;以背俞穴居多。   强壮腧穴: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命门、足三里等。还有一点,不管医生宣传方面还是病人理解方面,切忌把贴敷的方法和作用过度夸大,主要起到防病和治未病的作用 肺俞 天突 脾俞 大椎 膏肓 肾俞 膻中 膈俞 心俞 定喘 穴位贴敷 的常用穴位 操 作 步 骤 注意贴敷部位 疗程 掌握贴敷时间 掌握贴敷时机 选择合适的施术方法 施术前准备 操 作 规 范 1.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生艾叶、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药材炮制 白芥子、生艾叶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操 作 规 范 3.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操 作 规 范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操 作 规 范 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操 作 规 范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 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膈腧、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操作规范 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