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硝化反应课件.pptx
;;5.1 概述;2.引入硝基的目的;满足产品性能要求;二、硝化剂及其硝化活泼质点;2、混酸(硝酸与硫酸的混合物);3、硝酸与乙酸酐的混合硝化剂;用有机硝酸酯硝化时,可以使反应在完全无水的介质中进行。这种硝化反应可分别在碱性介质中或酸性介质中进行。在碱性介质或酸性介质中通常用硝酸乙酯作硝化剂进行硝化。;氮的氧化物除了N2O以外,都可以作为硝化剂,如N2O3,N2O4及N2O5。这些氮的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和烯烃进行加成反应。
6、硝酸盐与硫酸
硝酸盐和硫酸作用产生硝酸与硫酸盐。实际上它是无水硝酸与硫酸的混酸: MNO3十H2SO4=HNO3十MHSO4
M为金属。常用的硝酸盐是硝酸钠、硝酸钾,硝酸盐与硫酸的配比通常是(0.1~0.4):1(质量比)左右。按这种配比,硝酸盐几乎全部生成NO2离子.所以最适用于如苯甲酸、对氯苯甲酸
+
等难硝化芳烃的硝化。;三、硝化反应的方法;三、硝化反应的方法;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芳烃化合物的硝化。目前仅用于少数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3、浓硫酸介质中的均相硝化法
当被硝化物或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是固态时,常常将被硝化物溶解于大量的浓硫酸中,然后加入硫酸和硝酸的混合物进行硝化,这种方法只需要使用过量很少的硝酸,一般产率较高,所以应用范围较广。;当被硝化物和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都是液态时,常常采用非均相混酸硝化的方法。通过剧烈的搅拌,有机相被分散到酸相中而完成硝化反应。这种硝化方法有很多优点,是目前工业上最常用、最重要的硝化方法.也是本章讨论的重点。;避免使用大量硫酸作溶剂,减少或消除了废酸量;
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得到特定异构体的产品。
溶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乙酸、乙酸酐等。
6、气相硝化法
工业实例:
苯与NO2在80~190℃通过分子筛处理可转化为硝基苯。;;硝化反应的特点
反应不可逆
反应速度快,无需高温
放热量大,需要及时移除反应热
多数为非均相反应,需要加强传质
空间位阻效应不明显;5.3混酸硝化(重点);一、混酸硝化动力学(自学);二、混酸的硝化能力;当已知混酸组成和硝酸比Φ时,脱水值的计算公;当硝酸的用量等于或低于理论量,即φ≤1??,硝酸全部反应生成水,即相当于φ=1,则;(2)废酸计算浓度(亦称硝化活性因数) 指混酸硝化终了时,废酸中硫酸的计算浓度,常用符号F.N.A.表示:(FactorofNitrationActivity)
如以100份混酸为计算基准,则当φ=1时。;(5-13);三、混酸的配制;练习:现在萘一硝化时用质量含量98%发烟硝酸和98%浓硫酸来配制混酸,要求硫酸脱水值1.27、硝酸比1.07。试计算1kmol萘一硝化制1-硝基萘时要用多少千克98%发烟硝酸?多少千克98%浓硫酸?并计算所配混酸的质量和组成,以及废酸的质量和组成。;;2、配酸工艺;四、混酸硝化的影响因素;4、搅拌
提高传热:及时移除反应热
提高传质:增加反应界面
5、相比
混酸与被硝化物的质量比叫做相比,也叫酸油比。提高相比有利于:被硝化物的溶解和分散;
增加反应界面,加快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使反应平稳。;6、硝化副反应;五、硝化操作方式及硝化反应器;上节课回顾;5.4 硫酸介质中的硝化;二、生产实例;5.5 有机溶剂-混酸硝化;5.6 乙酐中的硝化;5.7 稀硝酸硝化;溶剂为水,芳烃与稀硝酸的摩尔比为1:1.4~1.7.硝酸浓度约为30%左右;5.8 置换硝化法一、磺基的取代硝化;二、重氮基的取代硝化;向有机物分子的碳原子上引入亚硝基,生成C-NO键的反应叫做亚硝化反应。
反应历程:双分子亲电取代反应
反应质点:亚硝酸,NO+
亚硝化剂:NaNO2+HX(HCl,H2SO4)
ArH+NaNO2+HCl→ArNO+NaCl+H2O
亚硝化反应通常在水介质中、0℃左右进行。
亚硝化的对象主要是酚类、芳仲胺和芳叔胺。通常亚硝基主要进入芳环上羟基或叔氨基的对位,对位被占据后则进入邻位,仲胺在亚硝化时,亚硝基优先进入氮原子上。;亚硝化反应也是双分子亲电取代反应,亚硝酸在反应中能离解产生亚硝酰离子,向芳环或其他具有电子云密度较大的碳原子进攻,反应过程如下:;酚类的亚硝化;?;本 章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