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解读.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解读;; 1) 随着大量公路隧道运营管理、养护维修、病害加固经验的积累,“现行规范”需要充分吸取实践经验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提高对养护工作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水平。通常指用作地下通道的工程建筑物。
2)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公路隧道通车总里程已由2003年年底的1001公里(2175座)增长到9605.6公里(11359座),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隧道大国,积累了大量的隧道养护经验。
3) 原《规范》是2000年开始制定、2003年施行的,当时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刚刚大量出现,公路隧道养护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较缺乏,公路养护技术体系还未形成,原《规范》制定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随着我国公路隧道规模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吸取实践经验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提高对养护工作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水平。; 4) 近年来,一些新型结构和大量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公路隧道投入运营,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特殊检查、评价和处治内容及要求,例如:水下隧道、高寒隧道、棚洞半隧道等。
5) 随着无损检测技术和远程传输技术日益成熟,一批新型检(监)测技术不断涌现并得以应用,“现行规范”需要补充纳入之,例如:摄影技术、激光扫描、地质雷达、CT扫描等。
6) 公路隧道病害检测及评价指标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不利于养护决策和方案的制定,应对不同类型病害指标及评价标准进行完善和规范化补充。
7) “现行规范”缺乏应对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养护内容。; 8)“现行规范”关于机电工程养护的部分条文可操作性不强,不能有效指导机电设施养护工作的开展。
9)“现行规范”在养护人员、机械配套、管理等方面缺乏规定要求。
;2.1 修订原则 ;2.1 修订原则 ; 引入养护分级理念,合理配置养护资源。在现行公路养护技术标准体系中虽然没有“养护等级”的概念,但实际不同技术等级公路的养护频率、人员、机械配备、经费都不一样,在养护技术标准上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养护分级。
新《规范》在确保不降低养护质量、更合理使用养护资源、实现规范化养护的前提下,提出公路隧道“养护分级”标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公路技术等级、交通量、隧道规模等因素,创建了“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定方法”,这在业内乃至国外都是没有的。
;;2.2.2 按照养护等级,对清洁频率和检查频率进行了调整
;2.2.2 按照养护等级,对清洁频率和检查频率进行了调整
;2.2.3 养护工作分类调整改变
;;2.2.4 在原判定方法基础上,提出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定方法;;2.2.5 对隧道土建结构的保养维修和病害处治方法做了补充完善
; 机电设施和其他工程设施对于保障隧道运营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加之原《规范》发布至今已近12年,在这期间部分机电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和推陈出新,其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都有较大改变和提升,因此本次修订根据现主流成熟的机电设施设备养护工作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除了对经常性检修和定期检修项目、内容、频率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补充了技术状况评定方法以外,还对通风、照明、监控、消防、交通工程等直接与运营安全相关的设施作了重点规定。; 本次修订明确规定隧道路面亮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通风设施在进行定期检修和专项工程后,应对隧道通风设施的效率进行全面测试,通风设施经检修后应使其通风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在“消防设施”中新增了多种火灾探测器、水喷雾灭火系统、消防摩托车等设施的养护规定;在“监控与通信设施”中还重点对横通道门、横通道控制箱等涉及救援逃生和控制的设施设备进行了补充完善。
总体上,本次修订提高和加强了涉及隧道运营安全的养护要求。; 大量的案例表明,隧道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隧道养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提高其技术要求。新《规范》重点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管理多座长隧道、特长隧道的管养单位,每年应选取不少于一座隧道进行实地演练,高速公路独立长隧道或特长隧道、及其他公路的独立特长隧道,每年应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实地演练。通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高养护管理和决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及效率,新《规范》明确要求公路隧道接养时应建立养护技术档案,鼓励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公路隧道管理数据库并动态更新,数据库应包括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和影像信息,实现高效、科学的养护管理。;3.1 养护等级
;3.1 养护等级
;3.1 养护等级
;;;;;;;;;;
显示全部